走進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縣軍屯煙區綜合體內,田間地頭依舊滿是綠意,放眼望去,蠶豆、玉米、蘿卜等農作產品被悉心護養,長勢喜人。
軍屯煙區綜合體成立運行2年來,便實現了從單一的煙葉生產轉變為與經濟作物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綜合發展模式。自這個全國51個、全省17個之一的煙區綜合體落地牟定后,便開啟了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發展新篇章。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云南省最早種植煙草的地區之一,有著“糧煙基地”的美譽。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外出務工人員增多、農業農村收入來源增多,導致村域范圍內大量田地被閑置,產業種植小而散,村民種地的積極性也越來越低。如何改變現狀,如何穩住核心煙區,如何更好地利用土地資源、發揮產業優勢,帶動農村實現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成為當地各部門的最為緊迫的現實問題。
2020年,牟定縣聚焦綠色農業,積極開展土地入股走上了多元化發展之路,成立了眾鑫種植專業合作社,全面流轉村內土地2972畝,建成規模化、產業化的軍屯煙區綜合體。
軍屯村村委會主任陳繼江表示:“2972畝的軍屯煙區綜合體,實施水旱隔年輪作制度,一半以上的土地種了糧食,有效改良了土壤質量,實現了穩定煙區和科學種植經濟作物的模式?!?/p>
近兩年來,依托合作社在農機組織管理、烘烤設施利用上的優勢,為綜合體提供機耕整地、起壟、移栽、覆膜、植保等環節的全程機械化服務,不單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降低人工投入,還很大程度提高了各類經濟作物的品質。
“政策上有扶持、技術上有指導、規模上能擴大,機械化和科學化的種植方式不僅節約成本,還能提高收益?!边@是職業農民李建興入駐軍屯煙區綜合體兩年來的心得體會。今年36歲的李建興2016年因需要兼顧家庭老小放棄了在外務工的機會回到村子,“剛開始有焦慮,有種養技術上的困難?!钡墙涍^幾年的學習和經驗積累,如今李建興的種植規模已經擴大到84畝,蠶豆、豌豆、蘿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成為其家庭新增長點。
如何依托軍屯煙區綜合體提高機械化種植、提高農田基礎設施配套,最大程度實現現代化農業?如何帶動更多人建設美麗鄉村?這是軍屯煙區綜合體入駐者們正在考慮的“未來”。
在軍屯煙區綜合體,煙葉采收結束后就進行了機械化深耕,在煙后種上了小春作物,800畝的大粒蠶豆、394畝蘿卜以及62畝的豌豆。而作為與煙葉種植區隔年輪作相對應的輪作區,2021年,這里種滿了900畝水稻、804畝玉米以及12畝紅薯?!爱斍白プ“l展煙后經濟作物促進多元產業協調發展,是軍屯煙區綜合體內全年作物長青、村民收益不斷的主要原因?!标惱^江說道。
“大春采收煙葉后,小春還能在蘿卜地務工,一年中能有300天在地里勞作……”軍屯村村民李煥英今年57歲,雖不再是家庭主要勞動力了,但她與這個年齡段的大多數村民一樣,流轉了自己家的4.2畝土地之后,到合作社和煙農家務工,農忙時90元每天,農閑時也有80元每天,一年下來也能獲得2萬余元的收入。
與李煥英一樣,擁有相同背景的中老年村民其實還有很多。依托軍屯煙區綜合體的穩定生產模式,合作社搭建了生產用工調度平臺,在解決綜合體生產用工的同時,實現了村民一年四季都能在自己家門口賺錢的目的。
2021年煙區綜合體內總勞動用工19346個,支付工人工資213.4萬元。綜合體示范區大約可為450戶在家剩余勞力提供務工機會,每戶年務工大約在230個,為村民戶均增加21000元左右的收入。
除了實現一年四季在家門口務工的訴求之外,軍屯村的2772名村民也從單家獨戶的生產經營中解脫出來,農民變股民,變直接經營為持股分紅。軍屯煙區綜合體成立之初,村民流轉土地,合作社通過統一規劃、融合發展產業,農民在獲得入股土地保底收益基礎上,再享受土地入股分紅;按照合作社年內盈利情況,根據人口及現金入股情況二次分紅,綜合體內全村農戶實現全員參與、全員受益。2021年12月8日,李煥英家也分到了4200元的入股分紅。
如今,再走進軍屯煙區綜合體示范區,輪作區種植的非煙產業快速發展,其中的水稻將申報綠色食品認證。目前,綜合體內已全面完成基本煙田建設工作,實現了機耕路、溝渠全覆蓋,項目區水利設施配套齊全,地塊全面實現旱能灌澇能排,減工降本的同時實現綜合體農品的高質量發展。(記者 鄭義 通訊員 龍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