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未來”仍是主流
前2月七成百強房企未拿地
頭部房企雖然感受到了樓市的局部回暖,但對擴大投資一事仍保持謹慎。多位業內人士向《紅周刊》記者表示,降本增效、收攏聚焦仍是2022年房企的基本戰略。
廣東中原地產項目部總經理黃韜表示,此前受媒體熱議的“節后中介招聘潮”仍是局部現象,反之其身邊的房企及中介機構不乏裁撤等收縮動作。“就中原地產來說,目前我們沒有采取大舉進攻的姿態,而是追求保本盈利概念。我們對未來持有信心,但空喊口號沒用,你必須先活到未來。”
事實上,今年開局行業新增土地貨值普遍下降,百強房企鮮見激進拿地動作。克而瑞數據顯示,2022年1~2月,百強房企中尚有七成以上房企未拿地,投資處于停滯狀態;取而代之的,各地方城投公司及國有企業填補拿地拓儲陣營,成為投資主力。
另據《紅周刊》記者梳理機構數據統計,2021年1~2月新增貨值規模排名TOP30的房企陣營中,今年半數房企未有拓儲動作。其中,去年前2月以495.4億元新增貨值排名TOP4的碧桂園,今年同期新增貨值下降至60.4億元,排名降至TOP19。
此外,恒力集團、寶龍地產、德信地產、綠地控股(600606)、海倫堡、萬達集團、榮盛發展(002146)、卓越集團、中駿集團、電建地產、光明地產(600708)、港龍中國等15家典型房企,2021年前2月新增土地貨值均超過100億元,而今年同期新增貨值為零。
梳理背后原因不難發現,今年除了以北京為首的集中供地市場勢頭放緩,“無力拿地”成為房企拓儲滯緩的重要因素。
與此同時,與前期房企擴張階段拉長管理半徑不同,今年1月份以來房企普遍進入組織架構密集調整階段,聚焦降本增效。比如,碧桂園將原本106個區域縮減至65個;世茂集團將投資、審計、采購等部分職權收歸集團,加強對一線的管控;建業集團將目前執行的五級管理機制調整為三級管理,集團總部或將有半數員工回到“更有創造價值”的一線中去。
“房企的裁撤動作是市場波動情況下的合理行為。而在房企各部門中,低附加值和低產出類部門,往往受影響較大。比如,由于拿地減少,短期內一些房企開始對投拓部門收縮;再是研究部門、品牌部門及市場分析等非產出部門容易面臨縮減和調整。”黃韜表示,“不賺錢的砍掉,能賺錢的保留,這無非是目前房企開源節流最直接的方法。”
樓市全方位回暖預計“5月見”
房企需要重視銷售回款
在樓市向好、房企謹慎背后,房地產行業2022年開局狀況難言樂觀。克而瑞數據顯示,今年2月份行業百強房企僅實現銷售操盤金額4015.8億元,環比1月降低23.5%、同比降低47.2%。
另據《紅周刊》記者梳理機構榜單發現,2022年1~2月房企銷售規模較去年同期縮水明顯,其中全口徑銷售金額達100億元以上的房企由去年同期的53家減少至30家,50億元以上房企則由去年的85家減少至61家。
正在大舉招兵買馬的中介機構也是如此,聚焦新房代理業務的世聯行(002285)預計2021年度虧損8.5億元至12.5億元。
“受春節期間市場遇冷,疊加市場政策整體調控和疫情因素影響,今年1~2月市場購買力整體下降。換言之,開發商想賣房,但購房人在減少,不像兩年前房價攀升期間出現恐慌性購房。取而代之的是房企內卷、爆雷現象頻出。”黃韜表示。
黃韜認為,目前定義“小陽春”普遍到來為時尚早,但也不至于特別悲觀,“近期不少開發商正加大推貨,成交量也在逐步復蘇,只是增長速度較慢,沒有強勢的反彈和暴漲現象。”他進一步解釋說,盡管目前多地購房政策有所松綁,但仍是因城施策為主,針對剛需和改善性住房,而非一刀切。以廣州為例,近期當地部分豪宅項目備受市場矚目,卻也只是板塊之內的結構性上漲。當地仍采取動態管理、進行分區價格限定,“歸結起來,今年市場‘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狀態不會改變。”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向《紅周刊》記者表示,限購政策放松、首付比例下調等政策傳導至市場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其預判,“目前以上海、西安等熱點城市表現尚可,但全方位的樓市復蘇跡象可能要等到5月份。就房企而言,需要重視銷售回款,確保自身資源能夠持續性地良性循環,包括把商品房轉化成銷售資金、得以償還債務,只有這樣才能強化企業自身造血能力。”
【購房資訊輕松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財經網
優質內容推薦
臨汾驚現“垃圾一條街”,原來是“它”惹的禍!蚌埠今年棚改計劃征收15058戶,安置房新開工10452套馮毅成:武漢樓市大招大概率本月釋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