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咯咯咯,咯咯噠——”每天天剛泛白,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龍潭鄉青龍村林間草坡上便開始熱鬧起來,三五成群的土雞開始覓食,撒歡。“開飯嘍!”隨著一聲吆喝,上千只土雞爭先恐后地向撒糧食的主人飛奔而來。這位“雞司令”就是2022年“四川省首批農村致富帶頭人”榮譽獲得者李占春。
養鴨子,養牛,養雞,種果蔬……今年51歲的李占春“折騰”了十幾年,終于走出了一條“靠山吃山”的生態產業路,成為當地人人夸贊的致富引路人。
返鄉創業,他瞄準生態養殖
李占春19歲出門務工,常年在外從事建筑活兒。2007年,看到家鄉人大多出門務工,留下綠水青山卻無法生財,他萌生了返鄉創業的想法。于是,當年他就在青龍村四組租地開啟了他的生態養殖之路。
一人、一床、一堆方便面,李占春在簡陋的塑料窩棚里,細心呵護著他的2000只鴨子一天天長大。“哪知道長大的鴨子不聽話,一下河壩就忘乎所以,隨地下蛋,就是不愿下到鴨窩里。”李占春回憶道,為減少損失,只好賣掉鴨子。
屋漏偏逢連夜雨。鴨子賣了,本指望能致富的牛兒又遭了瘟,一夜之間死了4頭。“哎,剛開始養沒啥技術、不懂防疫,但守著好山好水卻變不成錢,就不想放棄。” 痛定思痛后,李占春又找親戚朋友籌集資金,開始了第二番創業——養土雞。
創業失敗的教訓讓李占春不敢有絲毫馬虎,他經常對照農技書籍和視頻學習養殖技術,鄉上舉辦種養殖業培訓班時,他第一個報名。后來,在堅持以防疫為主、加強圈舍衛生管理為輔的技術指導下,李占春的1萬只雞苗成功出欄,為他發展生態養殖業賺來“第一桶金”。
規模發展,他建起專業合作社
“你看,給公雞戴上眼鏡兒,可以防止它們打架、搶食。另外,規模飼養,最重要的就是防止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發生和流行……”近日,記者在青龍村見到李占春時,他正在給同村村民魏金蓮傳授養雞技術。
據了解,自從李占春養雞出名后,凡是來找他幫忙的,他都有求必應,今天在這家指導技術,明天給那家免費送雞苗,甚至方圓幾里外的養殖戶都來請教他。時間長了,夫妻倆覺得這樣小打小鬧也幫不了幾個人,一合計,干脆成立專業合作社。
說干就干。2017年,李占春建起廣元市林園無公害農業專業合作社,承包100多畝林地興辦家禽養殖示范基地,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相繼吸納龍潭鄉5個村、124戶村民成為社員,讓社員們實現土地入股分紅、土地流轉租金、基地務工等多項收入。李占春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雞司令”。
“今年春節我分了350元紅利,加上在合作社打零工的收入,近10000元。有人帶頭搞產業,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提到李占春帶頭建合作社的好處,村民李國生直夸贊。
多元增收,他帶富眾多鄉鄰
挖排水溝,刷干治蟲,維修防旱設施……春日的青龍村翠冠梨產業園一片忙碌的景象。
“貨車馬上到了喲,大家抓緊時間,來了就直接裝車。”打完蔬菜銷售聯絡電話,李占春轉頭告訴筆者,養殖業風險相對較高,除了養雞,合作社還得帶領村民多元化增收,在農產品保底銷售、農業植保統防統治、組織采購和供應農業生產資料等方面當好“大管家”,讓村民當“甩手掌柜”也能“土里生金”。目前,他成立的合作社已帶動周邊4000余農戶建起了“微田園”,并通過“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源源不斷地將無公害蔬菜配送給廣元城區多家市場、超市。同時,當地村民自產的生態農產品通過合作社遠銷成都、重慶、陜西省等地,戶均年產業增收5000元以上。
“多虧李占春幫忙張羅,沒有他,我家的青菜恐怕都要爛在地里了。”提到蔬菜銷路無憂,村民樊學花掏心窩子地說。
“去年出欄土雞10.2萬只,帶動季節性務工50余人。今年初期掛果的梨子大概能收3噸,加上養雞的收入,預計產值達200萬元……”扳指一算收入賬,李占春信心滿滿。(記者 戚原 通訊員 李磊 蒲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