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起著保障畜產品有效供給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作用。發展畜牧業需要政府部門的科學規劃和引導,需要各類市場主體及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更離不開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農商銀行支持畜牧業發展,既是服務“三農”的重要體現,也是拓展市場空間的內在要求。當前,農商銀行應立足自身定位,緊扣鄉村振興戰略,精準掌握需求,加快創新產品,持續提升服務,完善保障體系,全力支持畜牧業轉型升級。
一要精準掌握需求,拓寬金融覆蓋面。全面了解、準確把握畜牧產業的發展狀況和金融需求是開展有效金融服務的前提。農商銀行應充分發揮網點遍布城鄉及人緣地緣的優勢,對當地畜牧產業及各經營主體開展全面的調查。一方面,強化走訪對接。深入城鄉一線,通過專題推介會、現場走訪等多種形式,詳細了解區域內畜禽養殖、飼料生產、屠宰加工、物流運輸、獸醫獸藥等生產企業和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及種養大戶,對經營狀況和金融需求等進行逐戶登記建檔,切實將市場及客戶數據做實做細。另一方面,強化多方聯動。加強與各級畜牧部門及畜禽協會的對接合作,建立資源互通共享機制,及時獲取畜牧企業、產業集群客戶、養殖大戶等名單和金融需求。定期舉辦對接交流活動,聯合開展業務培訓,了解畜牧業發展趨勢及相關政策,協助破解融資難題。此外,依托城鄉網點,通過走村入戶及電視、廣播、移動互聯網等各類媒體,廣泛宣傳推廣支持畜牧業發展的主要產品和優惠政策,切實滿足畜牧產業的融資需求。
二要加快產品創新,提高融資可得性。聚焦畜牧產業融資主體抵押物不足以及生物資產抵押監管難度大、服務成本高、客戶獲貸率低等問題,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增強產品的針對性和實用型。一方面,完善信貸產品體系。結合實際情況,穩步開展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集體經營性資產抵押等業務,積極將農機具和大棚設施、活體畜禽、養殖圈舍以及農業商標、保單、應收賬款等納入抵質押物范圍,提升融資能力。同時,結合畜牧業經營主體的特征,匹配不同生產環節和生產周期的資金需求,開發循環使用的信貸產品,并根據客戶實際,對額度、期限、利率等進行適當調整,提高產品的靈活性。此外,適當放寬傳統抵質押物要求,將發展能力、信用記錄、償債意愿等納入授信評估范圍,積極為經營穩健、信用良好的經營主體開展無還本續貸、信用貸款等業務,滿足融資需求。另一方面,完善風險分擔機制。建立健全“政府+銀行+保險+擔保”四位一體的擔保方式,共同搭建融資增信平臺,在貸前增信、貸中擔保和貸后風險補償等多個環節發力,破解抵押物不足等融資難題。鼓勵畜牧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為其帶動的家庭農場、農戶等提供擔保增信,構建發展共同體。
三要持續提升服務,增強支持全面性。將金融服務與助推畜牧產業優化升級相結合,以龍頭企業為依托,提供綜合服務,支持畜牧產業鏈條延伸,推動畜牧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同時,積極參與經營主體的經營管理和規范提升,切實增強發展能力。一方面,支持產業鏈條延伸。引導建立畜牧業龍頭企業輻射和帶動,合作社、養殖戶等新型經營主體跟進的發展模式,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形成養殖、收購、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推動產業循環增值。同時,在提供信貸支持的基礎上,積極提供支付結算、融資咨詢、投資理財等全流程金融服務,提高一站式、綜合化金融服務能力。另一方面,幫助提升發展能力。聯合本地畜牧局、專業研究所等,加強與各經營主體的溝通聯系,加大金融知識宣傳和專業知識的培訓力度,幫助經營主體在生產過程中實行科學飼養、定期防疫, 同時,完善規章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對經營規模較大、有示范帶頭作用的經營者,加大授信額度,幫助尋求發展項目,提供信息,推銷產品,切實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能力。
四要完善保障體系,提升服務有效性。將支持畜牧業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抓手,不斷完善考核機制,強化科技應用,整合多方資源,為畜牧業經營主體加快發展提供堅實保障。一方面,強化引導考核。建立綠色辦貸通道,優化服務流程,對畜牧業經營主體貸款需求優先受理、優先審批。結合實際制定考核方案,設立專項激勵政策,調動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強化科技應用。創新線上服務模式,充分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加強相關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建立適合畜牧業經營主體特征的信用評級和風險評價模型。同時,運用科技手段,加強貸款管理,解決畜禽活體抵押日常監管及風險管理等方面的難題。再者,強化環境營造。積極協調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出臺優惠政策,建立長效的畜牧養殖發展基金、貸款貼息、信貸風險分擔等扶持補償機制。持續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和評定工作,為金融產品的創新提供良好環境。(作者:劉華,工作單位:吉林九臺農商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