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南省昆明市嵩明縣楊橋街道龍街社區充分發揮基層黨建紅色引擎作用,將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深度融合、互促共進,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銜接的“一核三治”村級治理體系,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龍街社區先后榮獲全國“無邪教創建”示范社區、市級民主法制示范村、昆明市社會治理示范點等稱號。
在強基固本上“下功夫”
當好社區治理“帶頭人”
龍街社區以社區“兩委”換屆選舉為契機,選優配強社區“兩委”班子。換屆后,社區“兩委”班子年齡結構優化,平均年齡44歲,文化程度得到提升,大專以上學歷2人,黨組織班子服務能力、推進社區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建立健全民情懇談、協商議事、“連心橋”糾紛調解等機制,努力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達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方案”,有效解決了土地流轉、環境衛生整治、民生保障等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共計237件。
社區“兩委”換屆以來,龍街社區創新以“一個星期查找問題、一個星期研究問題、一個月內解決問題”的“三個一”工作法,在社區治理中,每周召集村組干部集中召開一次村組干部會議,會上對社會治理工作中遇到的痛點難點問題進行匯報并提出相應解決措施,其他參會人員針對性提出意見建議,社區掛鉤聯系小組“兩委”成員協助、督辦,讓問題在一個月內完成解決。對于較難解決的問題,社區黨總支及時爭取街道、縣級各有關部門協調解決,將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促進社區和諧發展。
在整合力量上“下功夫”
當好社區治理“熱心人”
為全力構造“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良好局面,龍街社區整合內外部資源,成立“五老工作站”,發揮他們的政治、威望、經驗、時空、親情優勢參與社會治理。截至目前,“五老工作站”共調解各村鄰里矛盾糾紛150余起、與小組干部共同解決20個以上小組遺留問題。組建“看家大爹大媽隊”,開展政策宣傳,進行安全巡邏、環境督察,傾聽居民訴求,讓群眾的訴求第一時間被聽見、被回應。
龍街社區2021年引進社工組織,采用“活動引導、專業介入、持續服務”的賦能方式,引導社區居民多元參與社區治理和自我服務。社區依托“紅幣愛心超市”,推行“黨建+積分”激勵管理機制,黨員帶頭帶動全民積極參與環境整治、尊老愛幼等活動獲得積分,用積分到“紅幣愛心超市”兌換生活必需品,充分調動了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為社區治理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在提質增效上“下功夫”
當好社區治理“貼心人”
“每個周日我們都來趕街,我家有事直接到辦公室里就能找到人幫我解決,不用到處跑找人,有事直接反映當場就能解決。”前來反映問題的畢大爹說。2020年以來,龍街社區“兩委”成員、居民小組干部,以及“五老工作站”、社工站工作人員于每周天到為民服務中心辦公室“辦公”一天,讓“有事找社區”不是一句空話。
制定村規民約,弘揚新風正氣,推進文明村鎮創建和移風易俗行動,引導干部群眾自覺摒棄陋習。組建10支文藝隊、2支龍獅隊、2支腰鼓隊和1支大鼓隊的表演隊伍,利用鄉村黨校、文化小廣場、公益事業園等活動場地,每逢節假日社區都會舉辦“鄉村文化旅游節”“火把節”“卡啦OK比賽”等活動,為居民提供羽毛球、乒乓球、籃球等各類健身器材,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向上向善向美的社區新風尚,最大限度匯聚社區治理正能量。
龍街社區持續增強基層黨建的引領力、創造力、凝聚力、服務力,當好社區治理的“帶頭人”“熱心人”“貼心人”,把加強基層黨建作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有效載體,抓基層,強基礎,以黨建引領抓實基層治理,扎扎實實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在社會治理方面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記者 鄭義 通訊員 畢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