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2日,松山湖迎來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全面啟動一周年的重要節點。過去一年,松山湖科學城全面推進“四梁八柱”重大項目建設,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的創新生態加速完善。
近期,我們聚焦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等方面刊發系列述評,全方位解讀松山湖科學城過去一年的建設進展。敬請垂注!
巍峨山下,松山湖畔,一座對標國際一流的科學城正在加速崛起。
4月22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迎來建設全面啟動一周年。
因創新而生、依創新而興、靠創新而強。20多年來,松山湖從“再造一個東莞”的“先手棋”,到引領東莞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再到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隊”,實現了數次飛越。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提速的重要時刻,松山湖又承擔起新的使命。
一年來,東莞舉全市之力加快松山湖科學城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捷報頻傳、一流創新資源加速匯聚、重大項目紛紛落地……立足目標定位,圍繞“四梁八柱”實施框架,“未來之城”高光閃耀,正加速形成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創新生態,努力奏響大灣區科創時代最強音。
頂層科技戰略賦能以更高定位服務國家發展需求
大發展需要大戰略,大戰略需要大手筆。
2020年7月,東莞松山湖科學城與深圳光明科學城獲批共同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這也是全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2020年10月,東莞推出《關于加快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松山湖科學城將圍繞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基地、粵港澳合作創新共同體、體制機制創新綜合試驗區四大定位,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始創新高地。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2021年10月,《松山湖科學城發展總體規劃(2021—2035年)》獲正式批復實施。松山湖科學城延續“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發展理念,將山水生態與科學功能有機融合,打造“北湖南山、一核四區”空間新格局,并以此為基礎謀劃科學城“四梁八柱”,為松山湖科學城繪就面向未來的新藍圖。
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效果圖(局部)
松山湖科學城建設被寄予厚望,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也被作為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重要環節來抓,在政策制定、項目安排、資金支持、人才激勵等方面得到優先傾斜。
東莞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中,對加快推進一流科學城建設作出明確部署,提出實施基礎研究應用生態構建工程,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從“以建為主”向“建用并舉”轉變,服務東莞產業升級換擋。
戰鼓聲聲催人進,不待揚鞭自奮蹄。
如今,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一期工程、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基本完工,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等高水平院校建設有序推進,核心創新區6310畝土地整備加快推進……俯瞰整個科學城,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四梁八柱”框架初顯。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建設效果圖
“希望松山湖可以‘摸著石頭過河’,積累經驗,不斷加強扶持力度。”中科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表示,承擔起更重要的國家使命,需要以更高眼界、更高定位、更高水平來助推科技創新發展,支持服務于國家戰略的研究,解決國家面臨的各類瓶頸問題。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加速演進,如何抓住歷史機遇成為松山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松山湖圍繞科學城建設中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及產業化目標,出臺“1+N”系列政策,為科學城發展保駕護航。
緊抓創新“牛鼻子”邁向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
藍圖徐徐鋪開,建設起步成勢。
過去一年,松山湖科學城建設逐步由謀篇布局的“大寫意”走向精耕細作的“工筆畫”,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加速形成,創新能級持續提升。
基礎研究是“創新大廈”的“地基”。過去一年,松山湖科學城勇闖科技創新“無人區”,緊抓科技創新“牛鼻子”,堅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實現多個從“0”到“1”再到“N”的突破,有力彰顯“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城市特色,更填補了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空白。
4月15日,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被譽為“國之重器”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摘得2021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也是東莞時隔6年再次獲此殊榮。
散裂中子源是研究物質材料微觀結構的理想探針,為人們認識世界打開了另一扇窗。首期建設中,散裂中子源已對用戶開放通用粉末衍射儀、小角散射儀、多功能反射儀共三臺譜儀。2021年10月,國內首臺中子全散射多物理譜儀對外開放運行,通量超過英國散裂中子源同類型譜儀,分辨率達世界先進水平。今年4月2日,大氣中子輻照譜儀成功出束,標志著該譜儀設備研制與安裝成功。
散裂中子源靶戰譜儀大廳
截至2022年4月,中國散裂中子源已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可燃冰、頁巖、催化劑等領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注冊用戶超過3400人,完成用戶實驗課題約700項。
可以說,作為全球第四臺、國內首臺脈沖式散裂中子源,中國散裂中子源已經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極大提升了我國在相關研究領域的競爭力與影響力。
事實上,創新成果萌發在松山湖科學城已呈星火燎原之勢。作為廣東省首批四家省實驗室之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加快探索形成全鏈條創新模式,實驗室前沿科學研究板塊已經匯聚20個課題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溫塊體金屬玻璃”曾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劉開輝教授、王恩哥院士研究團隊與合作者的成果——“實現尺寸最大、晶面指數最全單晶銅箔庫的可控制備”,成功入選2020年中國重大技術進展。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一期)
“布局前沿科學研究,是為了讓實驗室一直走在源頭創新的前沿陣地。”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理事長王恩哥說。
實驗室研究團隊還圍繞由嫦娥五號帶回的0.85克月壤樣本,開展系列月壤物性及綜合利用的研究,將為我國下一步深空探測乃至載人登月及月球科研站建設提供技術驗證。
月壤樣本
隨著大裝置、大平臺和高水平大學的落地建設,科學城原始創新策源動能不斷增強,集中度和顯示度加速顯現。
當前,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已獲批納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四五”規劃,預計今年內正式動工。二期項目建成后,譜儀數量將增加到20臺,并且加速器打靶束流功率將成倍提升,設備實驗精度和速度等關鍵性能將顯著提高,滿足國內外更多用戶需求。
隨著多個重大創新平臺持續取得快速進展,更多引智聚才的實招硬招持續醞釀推出,松山湖科學城全鏈條創新的引擎被全面點燃,這座“未來之城”的璀璨前景愈加清晰。
聚焦“四個面向”以核心技術搶占未來制高點
近年來,隨著納米技術、半導體微電子技術發展,行業領域對相關器件、材料尺寸有了更精細的要求。在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內,東莞納鋒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憑借在原子層沉積技術領域積淀的多年經驗,研發出技術領先的國產原子層沉積裝備系統,成功填補了國內該領域技術空白。
目前,納鋒微電子原子層沉積裝備系統已成功交付到湖南大學、南開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并與中山大學、中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知名高校達成合作。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在松山湖,類似的技術創新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日漸完善的科技政策體系,營造出生機勃勃的創新生態。
立足國家科技戰略賦予的職責使命,松山湖科學城鼓勵科技攻關,專啃創新“硬骨頭”,加速成為推動區域創新發展的核心引擎。
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實用超導薄膜研究團隊的實驗室內,一組銀白色裝置占據了房間一角,三臺激光器宛如手術臺上的三支機械臂,將一個帶有觀測窗的球形操作臺圍在中間,綠色和紫色的光束不時閃爍。這個裝置就是該團隊研發成功的“三光束脈沖激光共沉積鍍膜系統”。
三光束脈沖激光共沉積鍍膜系統
這個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趙忠賢倡導建立并擔任顧問的團隊,通過技術集成創新,僅用一年多時間,就成功研制出基于國產部件的設備,并制備出2英寸雙面釔鋇銅氧超導單晶薄膜,打破了國外禁運和技術壟斷。
聚焦“四個面向”,松山湖科學城為經濟社會發展持續輸出強勁新動能。
北京冬奧會上,雪車作為速度最快且觀賞性極高的項目之一,“圈粉”了不少觀眾。國家隊在冬奧項目訓練中所使用的頭盔,正是“松山湖造”。
該頭盔由東莞理工學院科研團隊參與研發,廣東科恒科技有限公司協助提供技術解決方案。采用碳纖維外殼及3D打印技術制作的雪車頭盔,重量僅約1.1千克,比國家隊以往使用的頭盔減少了500克,且防撞性能優異,可以更好地保護運動員。
目前,松山湖科學城范圍內,大裝置、大平臺先后建成并發揮“磁石效應”,聚集新型研發機構30家、高校6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500家,形成多樣化創新格局。
最新數據顯示,松山湖R&D投入強度高達15.28%,超全國平均水平的6倍;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56.93%;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多達217個,研發機構數量和質量雙雙處于全市領先水平。
創新成果的產生離不開科研設備的支撐。為盤活設備資源,提高科研儀器設備使用效率,降低科研機構及企業研發成本,東莞在松山湖上線成立東莞市科研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并出臺一攬子配套政策。目前,平臺匯聚5300余臺(套)科研設備,為撬動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提供了新的支撐點。
拆除“籬笆墻”疏通科技成果轉化快車道
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創新效益從“1”到“N”倍增的重要一步。
全面啟動建設一年來,松山湖科學城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礙產業化的“籬笆墻”,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依托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讓科技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東莞市大為工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高端焊接設備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依托在行業沉淀11年的核心資源和技術優勢,大為工業自行研發、設計和生產了原子擴散焊設備,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幾年前,黃歡東來到松山湖科學城的華南協同創新研究院,在此成立“大為工業”并獲得資金扶持,技術成果順利在此落地轉化。今年,大為工業開始向鎢鋼沖棒市場進軍,全力打口碑、建品牌,并計劃在年底前完成鎢鋼沖棒主要集散地區域的銷售渠道鋪設。
“選擇在松山湖創業,是看中了成果轉化,我們核心科技跟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達成了合作,技術轉移轉化效率很高。”位于東莞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的維度工業科技(東莞)有限公司創始人洪兆麟,同樣為松山湖科學城的創新創業環境“點贊”。
在智能制造領域,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是知名的創業公司搖籃,該基地已經成功孵化了60多個初創公司,累計產值超過56億元。
“這里的年輕人打造一個新的科技產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歐洲要快幾倍,而成本卻只需要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創始人、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如此評價道。
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項目
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過程中,架起一座“鐵索橋”,實現從研發到產品應用的跨越,是構建全鏈條創新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
2021年,松山湖出臺《東莞松山湖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辦法》,面向園區各創新載體精準施策,大力支持引進優秀科技成果產業落地、建設共性技術平臺和中試驗證基地、開放前沿技術應用場景及建設技術轉移服務體系等,致力于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提質增效。
松山湖還啟動了總規模10億元的天使投資基金,目前已完成對妙智科技、東莞大為工業、東莞鏈芯半導體、東莞小豚智能等7個項目共3600萬元的股權投資,從而為企業發展壯大注入新鮮“血液”。
東莞小豚智能的產品
今年,松山湖天使投資基金計劃年內新增投資項目15—20個,預計到年底基金累計投資總額超過1億元。
聚合人才、技術、資本、市場等要素,以產業應用為牽引,松山湖科學城著力完善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破解阻礙成果轉化的瓶頸障礙,讓創新創造的綜合效益充分顯現,為區域經濟發展不斷輸出新動能。
持續推進建設攻堅加速邁向世界一流科學城
不久前,物理學家馬修·馬斯格雷夫博士來到松山湖開啟了新的職業旅程。這里既能滿足他利用中國散裂中子源開展實驗研究的需求,也能滿足他親近大自然、享受美好生活的期待。“我非常喜歡這座城市,它為我的職業生涯提供了機會,我也非常喜歡這里的人才氛圍,希望能在這里安家。”
科技創新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
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自松山湖科學城建設全面啟動以來,松山湖積極完善干事創業平臺、優化人才培育環境、提升人才服務水平,并陸續出臺了系列人才政策,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姿態,加速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人才集聚地。
物理學家馬修馬斯格雷夫博士
如今,獨特的創新環境已成為松山湖科學城引才留才的顯著優勢。大批一流裝置、一流平臺、一流企業等在這里蓬勃發展,形成百花齊放的引才主體格局,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海內外人才到此扎根成長。
截至今年4月,松山湖共擁有就業人口19.57萬人,本科以上學歷占比46%,45歲以下的青年人占比92%,凸顯出高學歷、年輕化的特征。此外,園區累計擁有各類人才75名、省市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06名、省市創新科研團隊55個、市特色人才299名,基本形成由“科學家—科技研發人才—應用型人才”組成的人才梯隊。
從2021年4月建設全面啟動,到建設起步成勢,松山湖科學城以時不我待的勁頭一路疾行。今年,松山湖科學城建設迎來攻堅之年。
其中,以重大項目為抓手,著力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加快打造核心創新區,推動科學城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新成效,是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梁八柱”項目建設方面,將全力推動散裂中子源二期以及先進阿秒激光項目動工,推進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一期)實現人員全面入駐,同時全力推進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東莞理工學院國際創新合作區建設。
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建設效果圖
核心創新區打造方面,將加快功能與業態研究,構筑“一谷一廊一島”空間布局,全力推動“四梁八柱”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形成集中度、顯示度。
科學城綜合配套方面,將全面提升大科學裝置周邊環境品質,推進巍峨山科學家森林公園、科學公園等項目建設,同時推動建設悅榕莊酒店、未來學校、濱湖商業廣場、科技交流平臺等一批配套設施,加快打造國際科技交流中心。
粵港澳科技交流平臺
站上“雙萬”城市新起點的東莞,要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離不開強大創新引擎的牽引。肩負這一新使命的松山湖科學城,搶抓國際一流灣區和城市群建設機遇,主動承接國家戰略科技任務,發揮高端創新要素集聚效應,加強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使命在心、責任在肩、擔當在行。東莞將充分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為建設國際一流科學城努力奮斗,一步一步把宏偉藍圖變為現實。
這樣的未來科學城,你是否也想親自體驗?全國高校校媒精英特訓營啟動,誠邀您實地走讀松山湖科學城!
來源:創新松山湖
【購房資訊輕松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樂居買房
優質內容推薦
曝光!臨汾市區這些建筑工地問題不少疫情下無證無照辦學!臨汾一培訓機構被查周報:滁州4.18-4.24網簽544套 環比下降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