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國綠色貸款保持高速增長。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8.07萬億元,同比增長38.6%。綠色發展離不開綠色金融,央地有關各方凝聚金融資源,持續助力經濟低碳轉型,綠色低碳相關產業呈現出較為強勁的發展態勢。
一季度綠色貸款高速增長
何為綠色貸款?即金融機構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等經濟活動,發放給企(事)業法人、國家規定可以作為借款人的其他組織或個人,用于投向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和綠色服務等領域的貸款。
我國綠色貸款持續保持高增長。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8.07萬億元,同比增長38.6%,比上年末高5.6個百分點,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7.6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2.05萬億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分別為7.79萬億元和4.22萬億元,合計占綠色貸款的66.5%。
分用途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貸款余額分別為8.27萬億元、4.74萬億元和2.3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3%、39.3%和58%。分行業看,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綠色貸款余額4.82萬億元,同比增長29.2%,一季度增加3427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綠色貸款余額4.36萬億元,同比增長13.2%,一季度增加2334億元。
“一是政策引導的作用顯現。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專項貨幣政策工具引導之下,一季度清潔能源領域綠色貸款同比增幅39.3%,雙碳主題成為綠色信貸增量的重點。二是綠色信貸與穩增長主題結合緊密,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綠色信貸增幅31.3%。三是綠色信貸與產業生態化趨勢結合緊密。節能就環保產業綠色信貸增幅58%。四是綠色信貸與金融科技結合,創新更趨活躍。”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告訴中國商報記者。
綠色指數科技創始人張仕元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一季度綠色貸款的亮點主要體現在增速上。“同比增長38.6%反映出綠色相關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企業的貸款意愿強,并且得到了金融體系的有力支持。綠色貸款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7.6%,則進一步反映出實體產業向綠色發展轉型的趨勢逐步顯現,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實體經濟受到一定沖擊,綠色低碳相關產業呈現出較為強勁的發展態勢,未來也有望引領經濟企穩回升。”
綠色貸款的亮點頻現背后折射經濟哪些發展邏輯?張仕元認為,從綠色貸款余額的用途分布上來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的金額最大,占比近一半,反映出當前綠色貸款主要的投向仍是基礎設施,一方面體現出基建投資呈綠色化趨勢,而不是在走“舊基建”的老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獲得綠色貸款的主力軍仍在基建行業,基建投資肩負穩增長重任。
地方探索特色發展路
各地結合當地特點探索出了一條綠色金融發展之路,且成效顯著。
2021年以來,湖北累計發行綠色債券85只,融資金額926.8億元。今年一季度,湖北能源和三峽集團共發行綠色債務融資工具7只,融資金額164.2億元,其中3只為碳中和債。近日,湖北省出臺綠色金融創新發展實施意見,圍繞綠色信貸、綠色直接融資、綠色基金、碳金融等方面搭建綠色金融支持政策框架。
在湖南,截至4月末,湖南省綠色貸款余額已突破5000億元大關;全省金融機構通過碳減排支持工具發放貸款56.2億元,通過煤炭專項再貸款發放貸款7.6億元。
在四川,截至一季度末,綠色貸款余額7817.7億元,同比增長38.97%,增速較上年同期提高14.14個百分點,高于2021年末全國綠色貸款同比增速7.15個百分點;轄內金融機構新發放碳減排貸款38.88億元,獲得碳減排支持工具政策資金23.33億元,帶動碳減排量約95.12萬噸,辦理“川碳快貼”60.24億元,對應年碳減排量127.67萬噸。
深圳金融機構的綠色融資余額占比也顯著提升。截至一季度末,深圳綠色貸款余額5361.3億元,同比增長43.6%,增速較各項貸款高32.3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銀行間市場綠色債券余額296.1億元,同比上升187%。今年一季度,深圳八家非金融企業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了11支綠色債券,金額65.6億元,同比上升100%。
“綠色信貸的高速增長既是政策引導的成果,也是商業銀行戰略轉型的成果。綠色信貸的高速增長反映出經濟發展向綠色化聚焦的趨勢正在加快,商業銀行綠色化轉型的趨勢也在加快。”楊海平表示。
系列政策繼續發力
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央地頻頻出臺相關政策推動綠色貸款發展。
央行針對新興的綠色產業,傳統高碳產業的綠色轉型都制定了相應的再貸款政策。“政策紅利正逐步傳導到實體產業,綠色貸款余額和增速的提升充分反映了這一趨勢。”張仕元表示,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階段,綠色金融政策的出臺也需要審時度勢,因地制宜。
從地方上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5月7日消息,為進一步提升四川省綠色金融服務能力和質效,優化綠色金融工作機制,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將在全省組織開展綠色金融專項行動,聚焦綠色貸款、綠色工具、綠色債券“三大領域”,明確了綠色金融工具“三項目標”,力爭“川碳快貼”實現21個市(州)全覆蓋,碳減排支持工具實現21家全國性銀行機構全覆蓋。
深圳通過聚焦新能源、節能環保、生態環境等綠色產業,初步構建了以“碳減排”為核心的綠色金融體系,進一步擦亮了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金字招牌”。2021年6月,深圳下發了《關于加強深圳市銀行業綠色金融專營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試行)》,并首批認定了工商銀行深圳市分行營業部、農業銀行深圳龍崗支行等11家綠色金融專營機構,進一步發揮了綠色金融機構的示范效應。
不過,張仕元也指出,結合自身的發展規律,以及我國推動綠色金融落地實踐的政策,綠色低碳產業未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綠色貸款的余額占社會融資總額的規模不到1/10,而我國實體經濟中大部分產業都與‘雙碳’目標的實現有密切關系,反映出綠色貸款增量市場空間巨大,仍有很多與綠色低碳產業相關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在獲取綠色貸款方面仍有很大改善和待提高的空間。”
如何利用綠色金融壯大產業集群、發展特色經濟?楊海平對記者表示,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需要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其核心和實質是生產要素的重組、重整。“例如,傳統產業的綠色化改造,其重點是通過重整重組,引入新的技術和工藝。再比如,生態的產業化,需要圍繞環境修復、節能降碳服務,引入新的技術打造新的商業模式。發展特色化的綠色產業,其核心是圍繞地區資源稟賦,推進產業引導、產業孵化金融服務。因而,對于下一步如何利用綠色金融壯大產業集群、發展特色經濟,除了綠色信貸發力之外,要充分發揮綠色投行的作用。”
張仕元表示,未來,資本市場也需要進一步推出和完善對綠色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引導和規范上市公司加強ESG信息披露,鼓勵和支持各類投資機構對綠色低碳產業鏈公司的資產配置,營造對綠色低碳相關產業的投資生態,使相關產業集群的長期價值逐步通過資本市場被發現,以實現企業和投資者的雙贏。(秦楚翹 記者 彭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