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云南省普洱市景東縣文龍鎮是古人南下進入銀生古城的古道要沖,川河穿境而過,山川秀麗,風景如畫。全鎮以茶葉、核桃及畜牧業等經濟產業為主。
秀美山水的饋贈,使文龍鎮擁有豐富的物種資源、多樣的立體氣候、良好的生態環境。然而,山高坡陡,農戶居住分散,產業發展滯后,群眾缺技術成為致貧的主要原因。
“鄉村振興要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關鍵是找準路子。” 文龍鄉鄉長付升說。對此,文龍鎮把產業扶貧作為首要任務,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實施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行動,做到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游則游,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不斷增強農村“造血”功能。
“我們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和‘一帶一、一帶多’的方式,帶領群眾大力發展產業。”文龍鄉龍街村小組組長徐文錦說道。按照鎮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結合自身實際,緊緊抓住產業發展這個“牛鼻子”,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加大勞務輸出培訓和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等工作力度。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做優做強傳統農業產業優勢,把規模效益發揮到最大,是老百姓致富的最快捷辦法。”景東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生產管理股技術員楊汝澤說道。文龍煙葉站利用自身產業優勢,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規劃,將農業產業種植向集中的產業區、連片的田土、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的土地轉移,通過玉米、水稻、茭瓜等經濟作物,增加老百姓的家庭收入。同時,大力推廣種植豌豆、小瓜等作物,不斷優化基本煙田發展格局,進一步提升農業附加值。
“從2015年開始,我們大力引導黨員圍繞產業發展、人居環境等重點領域,采取黨員帶頭、群眾參與、互幫互助的模式,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力所能及地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讓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黨組織凝聚力更強了,群眾和黨的心靠得更近了。” 文龍鄉黨委書記丁晰潔感觸地說道。
近年來,文龍鎮因地制宜,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全力為農戶提供專業化服務,助力農戶持續穩定增收,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打下堅實基礎。(記者 鄭義 通訊員 周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