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電商領域再次提出新要求,指出要實施“數商興農”工程。為探究鄉村數字化發展現狀,推動數字高校與全面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近日,南京大學經濟學院“數字江村經濟發展”社會實踐一行到江蘇省睢寧縣沙集鎮、梁集鎮、雙溝鎮進行實地調研。
“沙集模式”立足睢寧面向世界
(資料圖片)
沙集鎮,早在上世紀90年代是個以收廢塑料聞名的“垃圾之鄉”。2007年,沙集鎮東風村一個名叫孫寒的年輕人因逛宜家家居時獲得靈感,回到村里后,在淘寶上賣起了簡易家具,一年時間就賺了80余萬元。孫寒短時間致富的消息,如星星之火,迅速在村里、在沙集鎮上傳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效仿,當地農民拿起鼠標,通過一根網線,做起了電商,開啟了最初“農戶+網絡+公司”的“沙集模式”。家具電商產業讓沙集鎮有了自己推進鄉村振興的品牌——“沙集經驗”,這也讓睢寧縣成為中國農村電商發源地之一。
2021年1月,睢寧縣委、縣政府將東部四鎮(沙集鎮、高作鎮、凌城鎮、邱集鎮)定義為“電商轉型示范區”。目前,睢寧縣有4萬多家網店,2021年網絡銷售額達460億元。其中,沙集電商轉型示范區有網店2.85萬家,2021年網絡零售額達232億元。沙集電商產業園先后被評為江蘇省改革開放40周年先進集體、2019年江蘇省“雙創”示范基地、江蘇省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沙集鎮也先后收獲全國社會扶貧先進集體、中國家具電商產銷第一鎮、中國淘寶鎮、江蘇省生態鎮、中國電子商務農村創業優秀單位等榮譽。
“一根網線,一臺電腦,東風村趕上好時代,互聯網經濟如星火燎原,‘燎’得東風村村民,放下鋤頭拿起鼠標,變身網絡商人。”說起東風村16年來的變化,沙集鎮電商協會會長、東風社區黨總支書記徐椿感觸頗深。“沙集鎮靠信息革命搭上了發展之路,電子商務和家具產業相結合的數字化場景,在睢寧‘裂變’出專精于物流配送和家具產業的龍頭企業,數字就是生產力。”調研組帶隊老師、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宇說。
為現代農業安上了“智能大腦”
梁集鎮以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為核心,突出農業科技研發、種苗培育的核心優勢,建設“農業科研+種苗培育+智慧生產+品牌加工+平臺銷售”的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場景”對農業生產改變有多大?徐州梁之園花卉有限公司年銷售多肉植物3000多萬株,年產值2000多萬元,只有50名員工,還重點放在銷售打包環節。“自動控溫、自動噴淋等日常管護全程實現了數字化。”公司負責人王艾東說,物聯網環境控制溫室大棚內溫度、光照、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參數自動采集,電腦通過天窗、風機、水管環流自動控制;……從一片葉到一株成品多肉盆景,全程“智造”。目前,梁集鎮大力實施旱改水工作,新增旱改水面積1.03萬畝,種植淺水藕1000畝,并成功申報“三品一標”綠色農產品認證7個,實現規模化農業數量和農業產業效益“雙提升”。
睢寧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嚴軍介紹,今年3月底,睢寧縣與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專家組召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工作線上交流會,進一步優化思路,完善創建方案,高質量完成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上半年,示范區重點建設慶安灌區 10 萬畝集中連片生態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2.3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污水處理廠、農業大數據平臺系統、村級追溯(合格證)服務站點等項目。“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調研中,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本科生隊員白若蘭感慨道。
聚合力推進全面鄉村振興
睢寧縣作為蘇北地區農業大縣,立足農業產業發展實際,數字化構建“1個縣級農業公司+18個鎮農業公司+400個村集體合作社+1萬名新型職業農民”的“11841”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雙溝鎮在縣級農業公司指導下,構建“1+20+175”的農業經營體系,即睢寧秋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20個村級集體領辦合作社 和175個家庭農場。堅持以農村土地流轉為抓手,狠抓村集體增收和農民致富,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農業產業格局,1.5萬畝空港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啟動建設。“我們打造了‘雙溪翠’品牌,呈現‘冬有番茄春有菜,夏品玉米秋石榴’百花齊放的良好勢頭,20個村級集體合作社實現了良性發展,公司年產值達到3600萬元。”公司負責人朱野表示。
上半年,睢寧縣建設完成11841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適度規模經營架構,新流轉面積12萬畝,累計106.3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69%,農業社會化服務覆蓋率達80%。入網監管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數達1984家,完成縣級定量檢測完成抽檢982批次,省級定量完成110批,追溯標簽打印數為40.16萬張。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10.23億元,農業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實現11.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5%。
南京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兼經濟學院院長鄭江淮教授表示,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類人才來書寫。睢寧縣在“數字農村”實踐中,以產業發展為基礎、以數字信息為特色、以體系構建為引領,加快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開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征程。(記者 張偉偉 通訊員 顧士剛 呂守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