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堅持改革為先、項目為王、發展為上的理念,持續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優流程、減環節、壓時限,全力為項目建設“清障”“開路”,政務服務水平和營商環境全面提檔升級,石嘴山市建設項目“火力全開”,加速開工建設。
審批流程做“減法”,“瘦”出新高度。全面梳理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事項、環節、條件,針對企業和群眾反映強烈的堵點問題,通過“減、放、并、轉、調”,將77個審批事項精簡為55項,將269項審批材料精簡為189項,形成事項、材料“一張清單”。將37項審批事項下放至園區,實現園區內的項目園區辦;將一般政府投資和一般社會投資全流程審批時間由原來的115和75個工作日壓縮至80和55個工作日,壓減率達到30.4%和26.7%。推行容缺受理機制,對建筑垃圾處置等6項事項實行告知承諾;涉及國家安全事項等8項調整為政府內部協作事項,8類建設項目全流程平均審批時限壓縮至22個工作日,有效降低了項目建設的時間成本和制度性成本。
窗口服務做“加法”,“聯”出高效率。針對工程建設項目審批需要多部門跑路,多窗口辦事的問題,推行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將涉及住建、自然資源、環保等部門辦理事項統一劃轉至市審批局集中行使,實現了“一枚印章管審批”。設置“綜合窗口”,將工程建設項目立項用地規劃許可、工程建設許可、施工許可、竣工驗收四個階段審批集中在政務大廳“綜合窗口”辦理。制定簡化審批程序20條措施,所有項目審批做到辦事“一份指南”、申報“一張表單”、受理“一個標準”、運行“一套機制”,綜合窗口同步并行辦理立項手續、規劃手續、環評等事項,減少了企業“多頭跑”,實現了“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窗口統一出件”的“一條龍”辦理模式。企業只需“進一門、到一窗”,便可“一次性辦理”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所有事。
審管平臺做“乘法”,“合”出速度。制定《石嘴山市工程建設項目“多測合一”改革實施方案》,開發建設“多測合一”平臺,以統一規范標準、強化成果共享為重點,整合搭建工程建設項目涉及的規劃、土地、房產、人防、消防等領域測繪成果庫。企業可在“中介超市”自主委托測繪機構,按照測繪要求,分階段完成測繪作業,出具測繪成果。審批部門按權限調用成果文件,實現“一次委托、聯合測繪、成果共享”,切實解決了建設項目重復測繪、耗時長、成果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截至目前,19個項目已通過“多測合一”業務平臺委托測繪服務單位開展了測繪工作。推行工程建設項目策劃生成提前介入,完善“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工作機制和流程,實現項目生成與審批過程業務協同、信息數據互聯互通,減小了項目前期在選址布局、規模發展、土地利用、環境影響等方面出現負面偏差的可能性,促進項目確認,確保項目成熟落地,為建設單位節省了時間和辦事成本。
監管做“除法”,“革”出企業獲得感。按照“誰審批、誰負責,誰主管,誰監管”原則,依法履行主體責任,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定期組織工改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召開聯席會議,研究協調解決存在問題,設置“并聯審批窗口”,全程跟蹤辦理項目并聯審批業務,最大限度打破部門間壁壘。通過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監管平臺,實現項目審批與“建筑市場”“審管執信”“現場監管”平臺“一鍵鏈接”,達到審管聯動、數據共享、成果互用、良性互動,形成“信用閉環”,實現了對企業進行全鏈條信用差異化監管。落實“雙隨機,一公開”工作機制,依托項目審批監管平臺,實現從收件到辦理全過程在線監控、留痕,主動接受群眾咨詢、投訴,建立審批服務“好差評”制度,保障了建設項目審批全程“綠燈”,市場主體活力倍增,推動了嚴監管與促發展的有效統一,企業獲得感滿滿。
今年以來,系統共受理完成全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490 項,其中:政府投資項目181 項、社會投資項目309項;受理各類辦件1258件;通過“多規合一“策劃生成項目10項,市政報裝21項,聯合圖審28項,竣工驗收108項,完成中介服務322項。 ( 記者 吳舒睿 通訊員 方莉 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