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滾滾,希望田野迎豐收。這幾天,四川省旺蒼縣龍鳳鎮龍鳳村的稻田里,收割機來回穿梭。在龍鳳村2組村民楊代強的稻蝦養殖基地里,村民們忙著幫他抓小龍蝦。
“稻蝦一起長,咱的豐收是雙份的。”楊代強言語中難掩興奮。
楊代強是當地有名的稻蝦共作大戶。“37畝稻蝦田采用的是繁養分離模式,種一季稻養兩季蝦。今年農場賣蝦毛收入20余萬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年收割的可不是普通水稻,這是新引進的優質品種——野香優9號。”楊代強自豪地說,“過去種糧光盯產量,現在要講質量嘍。”
“過去種普通雜交稻,種子、化肥、農藥,一畝投入700多元,刨去開銷,一畝地剩不下600-700元。”楊代強覺得,要想種好地,就得換個種法。
這么多年下來,老楊地里的稻種更新了四五輪,琢磨的就是精打細算,怎么最能賺錢。2015年,縣里率先在普濟鎮開展稻魚綜合種養示范,稻田養魚一畝凈收益1000—1400元,實現了“有機魚”和“有機稻”雙豐收。
“"稻蝦混養’是將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的有機結合,具有‘一稻一蝦、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顯著優勢。”楊代強介紹,稻田可以為小龍蝦提供天然餌料和棲息地,養出的小龍蝦個大味美。同時,龍蝦吃掉了稻田里的害蟲,糞便和殘餌又為稻田增肥,稻谷品質高且無公害,綜合效益比單種水稻至少提高一倍,體現生態立體種養、稻蝦效益雙增的多贏局面。
在白水鎮同心村,6臺收割機駛入稻田,開足馬力,連稻穗帶秸稈一股腦“吞”進肚里,切割、脫粒、秸稈粉碎還田等多項作業,一氣呵成。
看著收割機在稻田里穿梭,金黃的稻谷籽粒飽滿,裝滿一車又一車,同心村村黨支部書記歐永全喜上眉梢:“1200余畝水稻今年平均畝產達到900斤左右,總產量能達到540余噸。”
“今年高溫干旱,我們還能保持高產,原因之一就是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后,農田灌溉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水稻需水和排水都能得到滿足。”歐永全介紹,同心村搶收水稻后將種上蔬菜和油菜等農作物。“稻菜”輪作模式,不僅可以改良土壤、促進糧食生產,還能大幅提高農民收入。
“良種配良法,好種子長出豐收糧。”旺蒼縣農業農村局農技站負責人張明廣說,全縣致力于打造水稻良種配套技術推廣示范基地,與省內外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示范應用測土施肥、綠色植保等先進適用技術。
今年,旺蒼縣以農田建設、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耕地輪作休耕等項目建設為支撐,以惠農政策落實等為重點,全面落實糧食生產安全責任。預計2022年底,建成現代糧油園區1個,糧油高產示范片5個。全縣糧食播種面積達到67.17萬畝、糧食產量24.08萬噸,努力實現“十九連增”,持續夯實“全國產糧大縣”地位。(記者 戚原 通訊員 周俊 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