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云南省普洱市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古城鎮因地制宜引導鼓勵群眾發展茶葉、辣椒、沃柑、桑蠶等,種桑養蠶成為脫貧致富產業,富民成效明顯,拓寬了古城鎮致富的新“絲路”。
“桑樹是耐旱的作物,不需要頻繁澆水,但你們要注意給桑園除草,等桑樹定植后及時剪定、疏芽、摘心,養成一定的樹型,有利于多生枝條,增加桑葉產量,更方便收獲和田間作業。”古城鎮烤煙種植合作社社長李勤富對正在桑園修剪桑條的蠶農仔細交待。
眼下正值桑園管護的重要時期,也是冬農開發和冬耕曬垡的關鍵時期,當地煙站和合作社積極響應鎮沅縣煙草專賣局的號召,下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戶抓住有利時機,用空間換時間合理種植煙后作物,深耕曬垡積攢土壤肥力,同時有條不紊地指導蠶農開展桑園秋季管護工作,確保來年桑園豐產、蠶繭豐收、蠶農增收。
云南省普洱市鎮沅縣古城鎮桂海村蠶農陳登富介紹:“剛開始養蠶技術水平有限,桑樹種植的技術也不懂,一得病就是一大片,可把我愁壞了,多虧了煙站和合作社的技術員們,下到田間地頭指導完烤煙又指導桑樹管護,一年四季連軸轉,讓我們能夠多養蠶、養好蠶,以前一年到頭才有5000多元,現如今夏蠶賣完收入就超過了10000元。”
據介紹,近年來,古城鎮桂海村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抓手,把產業發展作為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依托資源優勢,緊盯市場需求,積極探索蠶桑產業發展模式,15名黨員戶帶頭建立蠶桑合作社,與廣西先源有限責任公司簽約按照市場價收購蠶繭,逐步形成了“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蠶桑產業化運作模式,把黨支部、黨員、農戶緊密聯系在一起,共同探索出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農民增收致富的新“絲”路。
在黨建搭臺、產業唱戲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了蠶桑合作社,合作社社員達到150多人,桑樹種植面積超1000畝。“桑樹種的好,渾身都是寶,桑芽可以當綠色蔬菜銷售,每公斤15至20元;蠶吃桑葉能結繭,每公斤可以賣到40元到50元;桑葚可以當水果賣;剪下來桑枝還可以賣給鎮上烤煙合作社用來生產生物質燃料顆粒,咱們這條以蠶桑為主的富民路是越走越寬了!”桂海村黨總支書記刀培聰說。
由于村里大多數青壯年外出務工,年老的大爺大媽又沒什么勞力,不需要強勞力的養蠶產業剛好給他們提供了消閑的好機會。“以前種完一季主要經濟作物后,我們都閑著沒事干,干不了重活也沒人雇我們!”古城鎮桂海村的村民李春瓊一邊切著桑葉,一邊高興地說,“現在好了,我們平時在蠶房就是給蠶喂桑葉、灑石灰消毒和清理蠶砂,工資按天算,每天有100元。”
產業興旺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內容。在古城鎮桂海村黨總支的帶領下,該村今年僅春季180張蠶就售出8000公斤蠶繭,蠶農總收入達50萬以上。下一步,桂海村將探索多種可復制、可推廣的桑蠶種養模式,不斷壯大蠶農隊伍,豐富鄉村經濟業態切入點,奮力打造鄉村振興的產業支撐點。(記者 鄭義 通訊員 朱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