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安徽省蕭縣建成楊樓鎮新廷、郝集2個易地扶貧搬遷中型安置區,搬遷934戶1695人。近年來,蕭縣聚焦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堅持以“五個到位”打造“五園工程”,確保易地搬遷脫貧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黨建引領到位 打造同心家園
(資料圖)
選優配強隊伍,提高工作能力。實施“頭雁”工程,通過公開遴選、保留退職干部待遇等措施,選優配強安置區“兩委”班子,優化安置區黨員干部隊伍結構。安置區45歲以下干部占比55.56%,大專以上學歷占比61.11%,較2018年提高33%、17%。
做實網格陣地,提升服務水平。構建“總網格長(黨支部)—網格長(網格黨小組)—網格員(黨員)”的“雙重”網格體系,共有6個黨支部376名黨員,64個網格點64名網格員。建立網格員入戶走訪到位、信息采集到位、民情掌握到位、問題解決到位、責任落實到位、獎懲兌現到位的“六到位”管理機制,實現“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服務零距離”。
豐富活動載體,凝聚工作合力。開展“一月一主題”黨建主題活動,組織社區志愿者參與文明創建、環境衛生整治等工作,舉辦健康知識講座、政策宣傳、老黨員講紅色故事、節日文藝演出等活動,增進社區黨員群眾凝聚力,實現“干群同心”。
產業扶持到位 打造放心家園
推行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按照“保底收入+盈余分紅”等方式,開展以小麥、玉米等傳統糧食作物為主的規模化農業生產經營,構建“合作社+服務組織+農戶”三位一體聯動服務模式,建立健全集體與群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集體和農戶實現雙增收。入社搬遷戶每年每畝土地增收500元左右,并享受合作社統一購買意外保險、助學金等福利。
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新廷安置區組建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探索“自主經營+訂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規劃500畝土地用于種植洋蔥、大蒜、辣椒、黃金蜜等特色經濟作物,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經營性收入15萬元。郝集安置區將郝集貢藕作為支柱產業,規劃種植面積1500余畝,目前已發展到800余畝,帶動50戶搬遷戶年均增收2000余元。
就業扶持到位 打造安心家園
“信息服務”搭建“助力橋”。建立網格化就業服務體系,實施搬遷戶實名制信息管理,摸清就業失業情況,掌握失業人員年齡、技能、就業意向,并發揮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勞務中介組織和勞務經紀人勞務輸出作用,利用招聘會、公共招聘網、微信群等為搬遷脫貧群眾提供就業崗位、技能培訓等就業信息服務。
“幫扶車間”拓寬“增收路”。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依托“幫扶車間”培育和發展關聯產業,優先吸納搬遷脫貧群眾就業,讓“搬遷脫貧群眾”變身“產業工人”。引入2家勞動密集型企業落戶安置區,100余名搬遷脫貧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
“就業幫扶”鋪就“新出路”。加大就業培訓,提升殘疾人、大齡就業困難群體等重點群體工作技能。對“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搬遷脫貧勞動力,優先安排保安保潔等公益性崗位。安置區已開展廚師、家政、月嫂、電器維修等務工技能培訓230人次,轉移就業758人,有勞動力搬遷戶就業率達67.43%。
配套設施到位 打造舒心家園
基礎設施補短板。圍繞“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狠抓社區配套設施完善,投資4600萬元打造“十分鐘便民利民服務圈”,安置區水、電、路、網基礎設施完備,垃圾運送、老年公寓、物業管理、衛生院、幼兒園“五項配套”齊全。
社區交往“搭平臺”。搭建“一站式”多功能服務平臺,完善圖書閱覽室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實施關愛“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留守兒童”行動,加強“青年之家、婦女之家”建設,為搬遷脫貧群眾融入社區創造良好條件。
“三治”融合到位 打造暖心家園
以“干部講規矩”為引領,推動鄉村法治規范化。社區干部發揮“法治帶頭人”作用,做到學法、知法、守法、用法。依托廣場大屏幕、社區“大喇叭”等平臺,創新“法治+廣場舞”方式,提高群眾的學法積極性,增強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理念。今年新廷社區被評為宿州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區。
以“群眾說事情”為載體,推進村民自治制度化。設立“說事辦”,落實“干部下訪”“開門接訪”“群眾評訪”制度,開展“強擔當、走基層、解民憂”行動,不斷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有事好商量、村民善當家、干部會干事”的基層治理體系。
?以“服務送到家”為抓手,促進鄉村德治常態化。建強黨員服務隊、鄉賢理事協會、紅白理事協會、老年協會、衛生健康協會、文體娛樂協會“1+5”隊伍,推行“積分制”“清單制”,設立“愛心超市”,組織開展移風易俗主題活動,安置區戶均人情支出減少5000元,樹立了向善向上的文明新風尚。(記者 吳昊 通訊員 張倩 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