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南省長垣市不斷探索養老服務模式改革,蹄疾步穩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持續擴大養老服務“幸福圈”。
打造全域化養老服務體系讓老有所養
走進長垣市蒲西街道綜合養老中心,2300平方米的“家”中包括50個床位,有日間照料區、康復訓練區、文化娛樂區和助餐服務區,助餐室、娛樂室、助浴間等功能房一應俱全,還配備了智能健康體檢設備、智能護理床等有科技含量的老年產品。像這樣的“家門口”養老服務站點,在長垣市還有很多。
(資料圖片)
為實現老有所養,長垣市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健康養老服務體系,筑牢筑實養老服務“三張網”,打造了市、鄉鎮(街道)、村(居)三級全覆蓋的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體系,打通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投入1100萬元建成縣級特困供養機構,擁有護理型床位130張,將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統一托養進行集中護理。全市5個街道全部建成擁有50張床位、面積不小于2000平方米的綜合養老中心。投入4800余萬元對17個鄉鎮敬老院進行改造提升,投入6290萬元改(擴)丁欒、方里、樊相、蒲北4個敬老院,并增加5個民辦養老機構(其中醫養型機構1個)作為有益補充。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區養老服務場所24個,村級養老中心55個,養老服務設施面積達11.6萬平方米,養老機構總床位合計7260張,達到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43張以上,服務社會老年人500余人,集中服務特困老人、獨居老人、留守老人2885人。
構建多元化養老服務模式讓老有所依
“政府政策就是好,集中養老就是好。”蘆崗鄉中小青村特困老人彭老漢經常這樣說,原來彭老漢腿部嚴重燒傷,形成靜脈堵塞,常年傷口流膿,導致行走不便,集中入住以后,經過簽約醫生長達一年的治療和工作人員的精心護理,彭老漢的老寒腿病恢復了正常,目前可以自行走動、騎自行車,身體素質比集中入住以前好了很多。這些都得益于“醫養式”養老模式,由鄉鎮衛生院與敬老院簽訂“醫養結合”合作協議,在屬地養老機構設立醫務室、護理站,定期對老人開展醫療巡診、心理疏導、健康咨詢、檔案管理等服務,滿足入住老人的健康需求。
在銀色港灣老年公寓,老人們也得到了護理員的精心照料。“晚上睡覺的時候,工作人員都進來看三四次,服務特別貼心。”住在這里的王奶奶說。作為民辦非營利性養老機構,銀色港灣和魏莊衛生院聯合打造長垣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典型示范點,先后獲得“全國養老機構信息惠民試點單位”“河南省養老機構示范單位”“河南省敬老助老總會金色家園”等榮譽稱號。
為實現老有所依,長垣市引進全國首批智慧健康養老示范企業,成立長垣市智慧養老服務中心,建成包含涉老大數據庫、服務質量監管等12項大項、100余小項養老服務功能模塊的長垣市智慧養老信息服務平臺,自上線以來,已建立約17.7萬名老人基礎數據庫,全市老人入網率100%,累計開展服務38萬人次。構建了“嵌入式”養老模式,暢通“家門口”養老渠道。通過“機構+社區+居家”運營模式,為社區及周邊老年人提供文體活動空間以及醫療護理、日間照料、助浴用餐等服務,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
滿足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讓老有所樂
冬日午后陽光正暖,蒲西街道向陽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廣場上,幾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坐在長椅上曬太陽聊天,悠然自得。“經常在這里玩,我感覺整個人變得更加活躍年輕了,在這里結識了很多老朋友,每天在一起唱歌、寫字、散步、聊天,讓我們能夠老有所樂、老有所養,書寫夕陽人生頤養天年。”73歲的趙奶奶不僅認識了很多朋友,還培養了很多興趣愛好。做手工、學跳舞、唱歌、打牌……每天,蒲西街道衛華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都充滿了濃濃的歡樂氣氛。“特別干凈,什么都有,肯定都想來。”南蒲街道雨淋頭村集中供養老人李金友說。為全面提升養老服務水平,長垣市聘請專業設計公司對集中供養服務機構進行高標準設計,實現建筑風格統一、建設標準統一、配套設施統一。大力實施“安全、清潔、溫暖、文化、康復”五大工程,開展游園、菜園、花園、果園、健身園“五園建設”,空調、暖氣、廚房、餐廳、衛生間、娛樂室等配套設施健全,最大限度滿足老年人入住養老需求。
為實現老有所樂,長垣市以“樂養”文化為統領,每月組織老人開展象棋比賽、書畫、剪紙等文體娛樂活動,定期為老人進行身體檢查、心理疏導、健康講座,保證老人身心健康,提升老人生活品質。組織黨員干部、愛心企業等到養老服務機構開展敬老愛老、扶貧救助志愿服務活動,累計開展活動1200余次,參與人員15000余人次。
長垣市正一步一個腳印,通過真抓與實干,提升養老服務覆蓋廣度、服務溫度、保障力度,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溫馨從容、有滋有味,繼續在政策保障、服務質量、品牌培育等方面持續發力,提高線上線下養老服務質量,讓高質量、可持續、更安心的養老服務惠及千家萬戶。(記者 李向東 通訊員 王晨光 梁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