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1月11日,以“雙網賦能新智造,數實融合向未來”為主題的2022世界工業與能源互聯網暨國際工業裝備博覽會在常州盛大啟幕。
(資料圖片)
此次大會上,最振奮人心的,莫過于常州再一次向世界展現了打造“新能源之都”的實力與決心。
開幕式上,市委書記陳金虎從發電、儲能、輸送、應用四大領域,向與會來賓介紹常州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蓬勃之勢。
“今年1—9月,全市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動力電池、光伏行業產值分別增長204%、125%、36%,對規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超90%,預計全年新能源領域產值超過5000億元?!?/p>
“站在產業風口上眺望未來,常州精心繪制了新能源之都的產業宏圖,目標就是實現兩個超萬億,到2025年產業規模超萬億元、資本市場新能源常州板塊市值超萬億元?!?/p>
“到2035年,產業規模在2025年的基礎上再翻一番,“發、儲、送、用”四大環節深層次、高濃度的融合發展,新能源在生產、生活中的滲透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真正建成引領長三角、輻射全國、全球有影響力的新能源之都?!?/p>
02
會上,胡潤研究院還現場發布了《2022年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列出了新能源產業集聚度最高的中國城市50強。
本次榜單調研范圍為所有中國省級城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胡潤研究院分別對各城市的新能源優質企業集聚度、新能源中小企業集聚度、新能源投資熱度集聚度進行信息采集和評分,最終進行綜合匯總并排名。
在榜單中, 深圳、上海、北京、武漢、常州獲評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最高的五大城市。
常州位居第五,也是前十中唯一的三線城市。
此外,根據榜單我們還看到,上榜城市中有26個來自華東,占據榜單一半以上席位。而江蘇一個省就有10個城市上榜,占據整個榜單五分之一,而前十名中江蘇占據3個,分別是常州、南京、蘇州。
在城市經濟和產業轉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產業“世界看中國、中國看常州”的格局已然成型。
03
而面對在新能源產業中強勢崛起的常州,外界總是還很喜歡用“無中生有”來形容這座城市的創新能力和機會把握能力。但其實如果研讀一下常州的過往,你就會發現,“無中生有”的評價,其實還是有一點小小的誤會。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常州,是新中國較早發展汽車工業的城市之一。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常州就已經是全國三大乘用車制造基地之一,當時的常州擁有全國最大的乘用車生產企業——常州客車制造廠。整個城市整車生產規模超過3000輛,連續多年創下大型乘用車市場占有率第一的紀錄。
1991年,長江還和美國福萊西寶客車合作生產大型客車,在國內普及了無人售票、后置引擎客車這樣的現代客車概念和技術,一度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客車生產企業。
后來,常州長江客車公司還與意大利依維柯組建了合資公司。今天,許多老常州人對“依維柯”這個牌子依然保有很深的感情,就是因為這是當時路上的許多依維柯,就是從常州開出去的。
正因為有了過往的產業積淀,常州才能準確而有力的抓住歷史機遇,以超前的眼光引進北汽新能源、比亞迪,并一手培育理想汽車、牛創新能源,實現了“彎道超車”,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汽車生產基地。
今天的中國,像常州這樣押注新能源汽車的城市,其實還有不少。但是真正堅持做下去、做深入的,并不多。更何況,常州還做的特別早。
早在2014年,常州就已經正式制定了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常州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意見》。從具體補貼政策到補貼標準,從如何實施落地到有效推廣,都一一給出了答案或方向。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所以,常州之所以會在新能源整車制造創造如此成就,靠的并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數十年心身沉潛的厚積薄發。
結語
根據今年1月發布的《常州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顯示,到 2025 年,常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將達 4000 億元,新能源整車產銷量達 60 萬輛,規模達 1200 億元;汽車零部件產業規模達 2800 億元,其中動力電池產業規模達 1800 億元。
從規劃目標來看,常州正在打造一條“發、儲、送、用”的新能源產業生態圈。而這條生態圈,也將成為常州產業結構升級,資本、技術、人才全面補強的最好證明。
識勢者生,順勢者為,乘勢者贏。
常州,在這場城市發展的“時”與“勢”之中,儼然成為了時代的領跑者。
【購房資訊輕松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克而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