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展寬闊的柏油路、整齊劃一的院落,寬敞整潔的廣場,房前屋后花木繁茂,村民們臉上笑容洋溢……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統部鎮積極探索打造鄉村特色產業、基層黨建、人居環境、文旅景觀、民生設施、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元素在內的鄉村振興示范帶,串點成線,以線帶面,引領全鎮鄉村實現蓬勃發展,把增加脫貧群眾收入作為根本措施,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豐”景如畫,欣欣向榮。今日統部鎮,早已撕掉貧窮、落后、封閉的舊“標簽”,鄉村充滿生命力,精彩蝶變展新姿。
產業興起來 腰包鼓起來
(相關資料圖)
凌晨四點,不少的人還沉浸在香甜的夢鄉中,可在林西縣北方活畜交易市場內已燈火通明,汽車的喇叭聲、賣牛的吆喝聲……在各種各樣的叫賣聲中養殖戶王海民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以前養牛就是在自己家里養,規模也小,自從到養牛小區以后,有了獨立的牛棚、牛圈、草棚,養殖的環境好了,臨近交易市場買牛賣牛都方便,賣出去的牛價也高了不少,去年我賣牛就掙了15萬元。”養殖戶王海民一邊說著一邊忙得不亦樂乎。
統部鎮作為林西縣肉牛產業全產業鏈的集中區,始終全力爭取項目資金,在筑基、擴面、強鏈、提質等方面持續發力,全力把統部鎮打造成全國肉牛全產業鏈典型區和良種肉牛輸出基地。截至2021年底,統部鎮肉牛存欄突破11萬頭,棚圈面積保有量超過80萬平方米,其中擁有肉牛2000頭以上高標準養殖小區6處,200頭以上精養示范戶120戶,初步實現了肉牛產業集中、集約、集聚發展。
暢通種養循環 推進綠色發展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我已經種了二十多年地了,一開始說種白菜,就怕收成不好,一年就白忙活了,后來村委會帶頭種,效益還不錯,心也就徹底放下了。這不,今年一開春,我就與合作社簽訂了100畝白菜種植訂單。現在第一茬白菜已經收獲了,就掙了3500元,第二茬在地里也是長勢喜人。”雙贏合作社農戶武志文談起今年的收獲,笑得合不攏嘴。
統部鎮通過現代化智慧農業,建立了“五化”蔬菜種植示范基地,讓土地生產與工廠化育苗交叉進行,縮短作物的生長周期,實現“一年雙茬”收獲,打破了北方農民種地“靠天吃飯 一年一收”的壁壘,打造“冷涼帶”蔬菜品牌。同時立足“農牧結合區”的天然優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打造“北方農牧結合區種養循環”新模式。“牲畜糞污—有機肥—農作物—飼料—養殖”中的各個環節緊密連結推動農牧業向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數字化、綠色化發展。
治理有溫度 發展有速度
現年72歲的王德青曾是統部鎮的居民,后因打工到天津定居。在他記憶里,統部鎮區過去房屋低矮破舊,道路狹窄擁擠。如今的統部鎮,寬敞整潔的街道、鱗次櫛比的小區、綠樹成蔭的廣場和美麗文明的鄉村環境......無不讓人感受到這座小鎮的激昂活力。
現任統部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的車貴軍,在這里生活了60多年,做了13年的村黨總支書記,他是見證者,更是建設者。“原來的統部村房子破舊,路也不好,下過雨后,一出門鞋上就沾滿了泥。后來黨和政府的政策好,鄉村道路硬化、移民搬遷、美麗鄉村建設,一項項政策都實實在在地讓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車貴軍感慨道。
統部鎮曾有貧困人口2555人,于2020年實現了全部脫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統部鎮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上,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慎終如始落實落靠各項防控措施,扎實辦好各項民生實事。
一組組從量變到質變的數據,一個個從宏觀到微觀的指標,反映了高質量發展給統部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帶來的巨大變化,彰顯了廣大黨員干部真抓實干、馬上就辦、擔當負責、攻堅突破的喜人成果,體現了全鎮人民艱苦奮斗、團結協作、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記者 宮立靈 通訊員 李曉軍 張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