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云南省祥云縣立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理念,打出系列“組合拳”,全力推行林長制,守護“金山銀山”,以河湖長制為抓手,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守住“紅線”建設綠色家園,創辦產業基地,培植生態農業,生態綠鏈布局全域,打造綠色發展新高地,拓寬群眾增收新渠道。
統籌責任落實,河湖長制有名有責。以改善水環境、保護水資源、修復水生態為主要目標,將河長制工作納入各級黨政班子績效考核重要內容,建立完善明責、督責、問責制度體系,積極開展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和水資源保護等工作,堅持上下聯動,嚴格按照各級河長制決策部署,堅持黨建引領,建立縣、鎮、村三級河長制督導檢查和日常巡河工作制度,強化統籌協調抓,理順“河長+警長、河長+檢察長”機制,進一步壓緊壓實各級河長、成員單位責任,全面建立村級護河員制度,增強基層巡河護河力量,堅持凝聚管護合力,推動河湖長制工作有序有度,促進水長清河長綠岸長美。
創新工作機制,以林長制促“林長治”。推行林長制改革以來,在上級要求縣級設立三級林長制的基礎上,科學推進林長制配置要素集聚,全面推行四級林長制,建立縣、鄉(鎮)、村(社區)、組四級林長制,將四級林長、護林人員等群體納入平臺監管體系,確保責任區巡林、護林無死角。同時,制定八項配套制度,構建“一林一長、一林一員、一林一策、一林一技、一林一警”工作機制,積極推進林長制聯席會議制度,實現一山一坡、一草一木都有專人管理,實現了對全縣所有森林的有效管護,著力提升林業現代化建設水平。
強化發展要素,集聚做大特色產業。以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為突破口,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穩步發展,初步形成了“特色鮮明、模式多樣、功能完備、集群高效”的高質量的高原特色現代農業“三產融合”發展格局,全縣每年種植烤煙保持8萬畝,桑園種植面積逾10萬畝,種植蔬菜15萬余畝,發展中藥材1.8萬畝,建成水果種植基地5.51萬畝,現代畜禽產品加工綜合園區、宏茂牧業8萬頭生豬擴繁場建設如火如荼,溫氏公司1500萬羽肉雞養殖項目延伸并在云南驛鎮、普淜鎮、東山鄉、禾甸鎮4個鄉鎮建成特色養殖小區。
補鏈強鏈延鏈,推動產業集群發展。通過守住“紅線”延伸“綠鏈”,在推進生態農業發展進程中,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57個,獲得全國產糧大縣獎勵,蠶桑面積、產量均居全省第二,獲得“中國蠶桑之鄉”稱號,被列為全省生豬養殖重點縣,禽蛋產量位居全省第一,“七彩泰興”大白菜等7個品牌被認定為云南名牌農產品,“龍云大有”西紅柿等3個農產品彩榮獲云南“十大名菜”,成為國家“西菜東運”和出口創匯重要基地,初步建成全國最大野生食用菌集散加工出口基地,被列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和全省高原特色農業示范縣。(記者 鄭義 通訊員 陳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