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云南省新平縣新化鄉代味村,一座依山而建的生態養殖場豁然出現在眼前,一頭頭膘肥體壯的本地小黃牛悠閑地尋覓著新鮮的草料。
“今天封裝的這些黃牛肉,主要是發往北京、上海、浙江那邊,目前我們的生態牛肉除了沒往青海、甘肅、西藏這幾個地方發過貨,全國各地的訂單都收到過了,每年還是能銷售出去好幾噸牛肉的。”張志祥說。
(資料圖)
摸索“養牛經”,打通集體共富路
同新化鄉的其他村組一樣,除傳統支柱產業外,玉米、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種植便是代味村的主要產業。從代味村出去的張志祥在北京務工時,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新疆和西藏地區的牛肉、羊肉,通過真空包裝銷售到北京。在和父親聊天的過程中,張志祥提起這件事,他覺得家鄉的牛羊肉口感也挺不錯,為什么不能像新疆、西藏的牛羊肉一樣銷往外面的大城市?
張志祥的父親張國興是代味村的黨支部書記,和父親通話并征得支持后,張志祥辭掉工作回到老家,和朋友一起投資56萬元搞養殖場,一開始就養了62頭黃牛。
剛開始搞養殖并沒有張志祥想象中那么順利,由于技術、管理不到位,張志祥養的牛病死了15頭,虧損了近十萬元。村民們都不太相信張志祥能把牛養好,但他并沒有輕言放棄。
怎樣才能把牛養好?張志祥沉下心來細細鉆研,慢慢地,他對牛的常見病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能夠及時發現及時處理。2016年,張志祥養的黃牛開始陸續屠宰銷售。為了保證黃牛肉質,他屠宰的都是養殖時間達到五年的黃牛。
張志祥精心養殖的生態鮮牛肉以200元/公斤的價格銷往市場,銷售額達到了46萬元。看到他能夠把牛肉高于市場價銷售出去,周邊的村民也逐漸產生了興趣,代味村的村民也慢慢加入了養殖生態黃牛的隊伍。
初戰告捷之后,張志祥繼續學習牲畜養殖和疾病防控知識,他聘請了養牛經驗豐富的村民專職放牛,不斷提高生態黃牛的養殖水平,張志祥終于和父親一起找到“績效獎金”的門路。
搭電商快車 牛肉“變身”升值
直接銷售活牛,得到的僅僅是初級產品的價值,而且銷售活牛會受到距離限制,超過一定的距離,不僅會使生態黃牛掉膘嚴重而且死亡率也會增加,這樣生態黃牛肉的利潤就大大降低了。為此,張志祥想到把新鮮的生態牛肉分切好,進行真空封裝,并將生態養殖的照片和保鮮封裝的生態牛肉發布在朋友圈,引來了眾人的圍觀咨詢,成功利用互聯網賺到了生態養牛的第一桶金。
張志祥積極探索拓寬銷售渠道,通過電商的形式,把牛肉賣到了全國各地,從屠宰到真空包裝速凍再到發貨,確保在最短時間內將牛肉送到客戶手中。
近10年來,張志祥通過“牛苗+農戶+微商+育肥基地”的路子,已發展了600多個常顧客戶,實現訂單的全國大面積覆蓋。
如今,代味村的養牛戶正在逐步轉型,與電商結合的養殖銷售模式正在打造一條本土牛肉從原產地到冷鏈運輸再到餐桌的一站式服務,讓全國各地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買到來自深山放養的生態牛肉。
張志祥通過互聯網讓山里的生態牛肉沖破了崇山阻隔,插上了飛向全國各地的“翅膀”,讓大山里的生態黃牛肉“飛到了”全國各地的餐桌上,找到了一條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的好路子。
做大養牛業,協力鄉村振興
代味村植被茂盛,正是一座天然的生態養殖場,但一些困難農戶買不起牛犢,村黨總支書記張國興就自費給困難戶購買小牛犢,同時張志祥也全程跟蹤指導養殖技術,這樣代味村的農戶們就有了增收的保障。
在生態黃牛養殖銷售的初期,張志祥養殖的生態牛肉的買家都是私人散戶,慢慢隨著銷售市場的逐漸擴大,他與一些酒店和超市簽訂了供貨協議,只是自己養的120多頭黃牛滿足不了市場需求,于是他帶動了村里的17戶農戶進行黃牛養殖銷售。
“村里只要有人愿意養牛,我都愿意帶著他們一起干,資金上有困難的,我可以賒給他們養,也可以代養,還可以跟我合作一起養,還可以提供牛給他們先養,最后牛養出來我來收購。”張志祥說。
張志祥下一步計劃通過養殖帶動周邊更多的農戶參與,共同發展鄉村旅游,形成“生態認購養殖+肉制品加工儲運+生態體驗旅游”為一體的產業鏈,打造從原產地直達餐桌的綠色食品牌,將代味村的生態黃牛銷售往更多的市場,帶動身邊的村民共同致富,助力鄉村振興。(記者 鄭義 通訊員 馮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