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在河南省商水縣平店鄉東半部的文寨、劉橋、大朱莊、海子涯等16個行政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現場,機械隆隆作響,開槽機、挖掘機等施工機械在工地里來回穿梭,工人們卸車、接管、封土、拉線,輪番作業,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商水縣2021年高標準農田平店鄉項目區(含袁老鄉部分村)總投資額4552萬元,2021年收秋后開工建設,新打機井619眼及配套設施,疏浚溝渠11.66千米,新建農橋38座、橋涵129座,田間道路25.35千米,農田林網植樹2.49萬棵,農田輸配電224.08千米,土壤疏松改良4.5萬畝。”縣農田建設服務中心主任曹改路說,“全縣同批次施工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還有巴村鎮、大武鄉、魏集鎮、胡吉鎮等項目區,全縣總投資額為2.29億元,建設面積15萬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自來水管”地頭“安”,抗旱灌溉更方便
“你看,家家戶戶田間地頭都安裝了灌溉水管。到時候莊稼旱了接通水管一刷卡就行了,再也不用為抗旱澆水不便發愁了。國家政策好,咱農民現在種地真是太方便了……”程崗村的村民承永新說,“以前每到抗旱高峰期,三更半夜就起床去‘搶’井,一個井兩臺水泵很快就能把水抽干,3畝左右一塊地磨磨蹭蹭要澆2天,又耗時又費力。”
這次在項目區按照80畝地一眼井的規劃標準,全縣新打了1859眼40米深的機井,每個井一小時出水量約32立方米。各“方子田”地塊之間鋪設了直徑110毫米的供水管;采用的是耐用抗老化的PVC白色管材;大約每臺變壓器負荷10眼井,每間隔240米固定了一個配電井臺,每眼井間隔30米設計了8個出水口。屆時,農戶只要刷卡推閘隨時就能“自由灌溉”,種地群眾再也不用為“缺井少水”發愁了。
“泥巴”道路“平而寬”,拉運通行更安全
“高標準農田建設首先是修通了田間高洼不平的泥巴路,不僅拉運肥料、莊稼更加方便安全,同時也成了田埂上的一道風景線,而且真正助力農業豐產增收。”在王坡寨村南坡流轉230多畝土地的種植大戶程文喜說,“以前村里的土地分散,田間道路不通,農用地耕種條件受限,不同程度影響了種田經濟效益。”
“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設計、規劃以及審批、評審等全過程工作,始終堅持‘怎么方便怎么干、怎么安全怎么干’原則,確保了建設項目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縣農村農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實施這批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田間道路設計為18公分厚、4米寬砂石混凝土結構,干渠地頭溝上的生產橋涵承載能力為5噸以上,切實提供了良好的通行保障。”
“小薄田地”換“新顏”,穩產增收更可觀
“這塊地名字就叫‘老荒地’,盡管不到100畝地卻有40多戶。地塊零碎又貧瘠,機械作業、灌溉難度大,施肥比例不好把控等原因長期處于‘半撂荒’狀態。”趙莊村干部趙言說,“現在通過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實現通電通水后‘小薄田’將變成‘大肥田’,每畝田地都能實現種植效益最大化。一塊塊偏遠零散的土地重新煥發生機,我們也從土地上看到了新的希望。”
為確保高標準農田覆蓋率和工程質量,商水縣對規劃實施的高標準農田精準劃界,設立標志,上圖入庫,力爭實現“到邊到沿”全覆蓋。“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全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的同時,還注重土壤疏松改良。今年全鄉為項目區5000多農戶發放60多噸保護耕地肥力、提升耕地質量的改良劑,有效解決了多年來土地利用的問題,為今后增產增收帶來了有效的保障。”主管全鄉農村農業工作的平店鄉黨委副書記劉新光說。
“國家拿出這么多‘真金白銀’建設高標準農田,是落細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實際行動。我們將圍繞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不斷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堅決‘扛牢糧食安全責任,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從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也為推動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平店鄉黨委書記段文海對高標準農田建設信心滿滿。(記者 李向東 通訊員 趙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