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余大姐,這塊地種的是‘首爾紅’,那塊是從山東壽光進的種苗,種下去的時間和品種標識牌上都有,以后你每天來要注意看看生長情況,有什么趕緊和我講,等穩定了再推廣。”12月13日,安徽省懷遠縣榴城鎮曹河村,耕龍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根龍在育苗基地向社員余桂英講解育苗試注意事項。
位于懷遠縣北部的曹河村,過去一直以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受到氣候及病蟲害的影響,小麥產量低品質差,再加上近些年玉米市場行情也不好,農民種糧食掙不了錢。從2013年開始,曹河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與趙根龍達成合作意向,引入耕龍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從農民手里流轉土地建立設施蔬菜大棚,帶動全村發展蔬菜種植特色產業,如今,曹河村蔬菜產品遠銷上海、深圳、哈爾濱、長沙、西安等地,“錢景”十分廣闊。
“剛從事大棚蔬菜種植的時候,我才20歲,確實瞧不上種菜,就覺得這還不是和老家一樣,都是干農活,一年下來也掙不了幾個錢,老是和家里人講要去打工。”趙根龍說,“后來,我發現大棚蔬菜種植在上海很有市場,另外,這里面有很多東西需要琢磨,比如溫度、濕度、保鮮,慢慢就有了興趣,從種植到銷售門清,也認準了這條致富發家路。”
正是在上海的從業經歷,讓趙根龍定下心來從事蔬菜種植特色產業,也結識了不少外地客商,這為他回鄉創業打下了基礎,“最多的時候有二三十畝大棚,但算來算去,還是覺得在上海成本太高,不賺錢,想干大很難,后來就有了回鄉創業的想法,經過多次考察選址,2012年來到懷遠,記得最早是在榴城鎮魏郢村,離曹河村沒多遠。”
隨著產業不斷發展,自有大棚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2015年,趙根龍在曹河村建成了耕龍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以每畝每年1300元的價格從農民手里流轉了1200多畝土地建立設施蔬菜大棚,栽種早春西紅柿和秋季芹菜兩茬蔬菜,發展蔬菜種植特色產業。目前,在合作社的帶動下,曹河村流轉耕地面積近3000畝,已發展設施蔬菜2000余畝,占耕地總面積的70%以上,已成為曹河村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產業。
趙根龍告訴記者,現在他把心思主要放在種苗和銷售上,引進了不少自動化設備,基本實現了“智慧育苗”,這樣就能讓農民在種植過程中少走彎路。隨后,記者在合作社一處大棚看到,綠油油的西紅柿苗生長在無土的育苗床上,不遠處有一輛現代化的自動灑水車和比例施肥器,趙根龍演示了如何通過智能平臺調整各項操作數據,“和傳統的人工育苗不同,我們這是數字化育苗,安裝有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推盤機、移栽機、無人運輸車、軌道機床等自動化生產設備的投用,實現了從育苗、移栽、培養、采收、包裝的全程自動化。”
借助物聯網平臺,合作社還可以遠程實時追蹤溫度、濕度、酸堿度,實時捕捉到秧苗長勢情況,智能控制大棚頂部通風口、機床水肥澆灌等系統,使所有參數都保持在蔬菜生長所需的最佳值。育苗全部采用營養液膜無土栽培、立體植物栽培的方式,蔬菜生產過程與土壤和外界隔離,進一步保證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大幅提升了土地產能。“數字化蔬菜工廠讓單位面積種植株數提高3倍,畝產量達到12噸,40天時間能育苗600萬株。而且實現了一年四季,季季有菜,季季有苗。”趙根龍說,“下一步將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建設全數字化育苗車間,打造更加智慧的育苗工廠,賦能蔬菜產業發展。”
和蔬菜打了十來年交道,從最開始的人工育苗到如今的數字化育苗,讓趙根龍感觸最深的還是科技賦能帶來的生產變革,“我們以前是人工點播,然后人工覆蓋有機質,費時費工,而且對它的出芽率各方面都會有影響。現在隨著物聯網控溫、控濕、控光等裝備的大規模運用,減少勞動力90%以上,大大提高了秧苗的質量和出芽率。”
趙根龍告訴記者,數字農業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途徑之一,要在思維碰撞和觀點交鋒中探討數字農業建設的“卡脖子”問題,而這就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只有他們多學習一些先進技術、經驗,對農業敢于開拓創新,才能讓農業變得更加有生機,有活力。此外,趙根龍計劃今年春節期間邀請村里打工返鄉的年輕人來參觀,讓他們知道種菜也能“高大上”,農活已經從體力活變成了技術活,收入不比城里低,吸引有技術有想法的年輕人回流。
(記者 吳昊 通訊員 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