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東木門村通過以工代賑項目的實施,群眾參與務工掙到了薪金,流轉土地得到了租金,園區用工收到了傭金,銷售農貨賺到了現金,資產折股分到了股金,發展鄉村旅游還見到了酬金,真是‘一地生六金’啊。”1月6日,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市五馬鎮東木門村舉行以工代賑項目資產折股量化分紅儀式,東木門村80多戶低保戶等困難群體從村干部手中領取到分紅款,心里甭提多高興。看到村民們喜氣洋洋的分紅場面,五馬鎮東木門村黨支部書記何朝利感慨地說。
2022年,閬中市按照“產業發展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資產折股量化分紅”賑濟模式,投入中央財政銜接資金398萬元,在五馬鎮東木門村實施了以工代賑項目,帶動了一大批當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增收,改善了項目區基礎設施條件,推動了東木門村特色產業發展。
土地生金——村民變身“田間工人”
(資料圖片)
東木門村以工代賑項目的開工,讓2022年因疫情滯留在家的村民王洪兵終于找到了就業機會,還被項目理事會委任為所在施工班組的帶班師傅,平均每天可以拿到工資240元。他樂呵呵地說:“沒想到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工資還是通過社保卡‘一卡通’每月按時發放,黨的政策就是好。”
“我家的土地流轉后,平時我就在園子里干活,60元一天,上個月我在這里都掙了1200元呢。”在東木門村產業園務工的村民彭玉芬一邊算著賬,一邊忙著采摘柑橘。
以工代賑項目不僅補齊了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短板,還吸引了業主前來投資興業。閬中市雙旭柑橘種植專業合作社、太陽灣果蔬專業合作社采取“專合社+基地+農戶”模式,以每畝每年400元的價格從農戶手中流轉土地450畝,群眾直接收入土地租金18萬元;土地流轉協議5年一簽,逐年遞增,保證了當地農戶收入持續增長。
東木門村利用產業園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柑橘、油葵種植,優先安排脫貧人口、易返貧致貧監測對象、易地搬遷脫貧人口和特殊困難群眾到園區就業。項目建成后,園區擴大了就業承載能力,平時雇請20多名當地群眾從事田間管理,高峰時達100余人,全年發放務工工資超過50萬元,農民真正變身為“田間工人”。
產業帶動——旅游閃耀小山村
“我們這里以前是窮鄉僻壤,現在有了產業園區后,簡直就是美麗的莊園。”東木門村在產業園內栽植愛媛38號、明日見、玫紅等柑橘新品420畝、3萬余株,年產量達40萬~50萬斤,市場價達30元/斤,年收入超過100萬元;利用柑橘園區空地套種兩季油用向日葵,年產量近4萬斤。同時,將老村委會閑置用房改造成榨油坊,對油葵和油菜等油料作物進行深度加工,市場價達30元/斤,年收入超過10萬元。
為了適應農產品質量管理和鄉村旅游市場化發展所需,東木門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注冊了“太陽灣”農產品商標,柑橘、食用油供不應求,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
以工代賑項目的建設不僅讓項目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更便利,夏日盛開的太陽花更是吸引了周邊城鎮居民前來賞花觀光。東木門村村委會抓住這一有利契機,成立了太陽灣農業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運作籌辦鄉村文化旅游節。
2022年5月,五馬鎮東木門村成功舉辦首屆“太陽花旅游節”,并發動當地80余名村民在旅游節期間為游客提供停車管理、特色餐飲、農特產品銷售等服務,旅游綜合收入超過15萬元,人均獲得酬金1000元以上。
折股分紅——致力于民生改善
2023年1月6日,五馬鎮東木門村召開“以工代賑項目資產折股量化分紅大會”。會上,74歲的村民陳紹芳老人領到了第一筆分紅現金500元。她感慨地說:“在我們家庭遭遇最困難、最絕望的關鍵時刻,感謝黨和政府給我們帶來了好政策和好項目,讓我在家門口既能打工掙錢,還能拿到集體現金分紅,真是絕望中看到希望。”
東木門村將以工代賑資金投入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到村集體經濟組織,并與專合社簽訂資產收益分紅協議,每年獲取固定分紅10萬元。其中,20%用于脫貧戶和其他低收入人口的救濟扶持,80%投入到產業發展中,持續壯大集體經濟,確保“賑”的作用充分發揮。
“在新的一年里,我們將繼續鞏固以工代賑項目成果,擴大優勢產業規模,引進優質業主,把我們村建設成為集農業、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現代化示范村,讓村民們增加收入,感受到幸福。”何朝利說。五馬鎮東木門村通過以工代賑項目的實施,實現了群眾增收、產業增效、集體增資“三增同步”的良好效果,昔日的窮山村正朝著美麗鄉村先行村、鄉村振興樣板村、鄉風文明示范村的目標闊步前行。(記者 戚原 通訊員 張曉東 張聃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