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3 月以來,疫情在多地反復,通過四個渠道影響出口:物流受阻導致無法發貨、疫情防控期間出口企業可能停產減產、供應鏈不暢導致原材料不足、海外訂單轉移。轉港和趕工效應能夠部分減輕負面影響;高技術產品的全球供應鏈相對穩定,難以在短期內轉移;而物流不暢則是當前最大的瓶頸,規上工業企業原材料庫存平均可以支撐生產27天以上,但是由于木桶原理,部分關鍵原材料的供給不足可能導致企業提前停產,近期政策尤為注重保障供應鏈,后期各地防疫政策可能會朝著這個方向改善。如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對于出口的短期負面影響主要集中于3-4 月,分別拖累當月同比增速約2ppt和4ppt,疊加去年同期基數效應,我們預計3、4 月出口同比分別為14.4%、4.5%。
疫情影響逐漸由面向點變化。2022 年3 月以來,疫情在多地反復,全國本土聚集性疫情一度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有疫情地級市GDP占比一度接近40%,但是疫情防控措施的強力推進,尤其是上海實施全域靜態管理之后,有疫情地級市GDP占比有所下降,上海以外地區的每日新增感染數連續下降。
疫情如何影響出口?我們認為疫情對于出口主要有四種影響渠道:物流受阻導致無法發貨、疫情防控期間出口企業可能停產減產、供應鏈不暢導致原材料不足、海外訂單轉移。
一是物流受阻導致無法發貨。3 月疫情發生以來,雖然港口仍然保持運行,但是港口倉庫和公路物流疫情防控期間物流受阻程度仍然上升,中國遠洋貨輪靠港量一度下滑,但是隨著深圳復工復產,靠港量迅速回升。3 月中、下旬八大樞紐港口外貿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同比增長-1.2%、10.1%。上海港口擁堵指數也一度上升,但近期已經開始下降。
轉港能夠部分減輕負面影響,如果疫情得到控制,后續趕工效應可能減弱負面沖擊。雖然上海港可能因為疫情影響而操作效率下降,但是部分貨物可以轉移至周邊港口(例如寧波港)發貨,部分減輕負面影響。3 月寧波港集裝箱吞吐量318 萬標準箱,環比上升幅度明顯高于季節性。疫情得到控制后的趕工效應可能一定程度上彌補疫情造成的缺口,2021年5 月廣東疫情一度使得當月廣東省出口金額超季節性下滑,但是隨著疫情得到控制,2021 年6 月后廣東出口金額再度回升。但這個效應大小視疫情持續的時間而定。
從投入產出表來看,伯特利(603596):電控產品銷量超預期 線控底盤布局再下一城伯特利(603596):電控產品銷量超預期 線控底盤布局再下一城2017 年上海出口、進口占全國比重分別為8.2%、17.5%。主要行業中,上海出口占全國比重較高的有非金屬礦和其他礦采選產品(21.4%)、通信設備、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12.3%)、通用設備(11.7%)、儀器儀表(11.4%)、交通運輸設備(11.3%)。
二是疫情防控期間出口企業可能停產減產。為配合防疫政策,一部分企業停產減產。2022 年3 月共有39 家上市公司發布受疫情影響公告,創2020 年3 月以來的新高。但一些對生產影響較大的管控措施相對短暫,例如深圳疫情使得部分上市公司停產一周;昆山的靜默期為4 月2 日至4 月12 日,根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已經有數十家電子產業鏈相關企業公告在此期間停產減產。此外,一些企業采取了閉環管理的措施來保持生產。從上海的電廠日均耗煤量來看,雖然在全域靜態管理后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但仍高于去年同期。
從投入產出表來看,2017 年上海增加值占全國比重為3.7%。主要工業行業中,上海增加值占全國比重較高的有交通運輸設備(9.2%)、通用設備(5.9%)、通信設備、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4.7%)。
三是供應鏈不暢導致原材料不足。上海加強疫情管控之后,整車貨運流量指數大幅下降,而部分臨近地區也加強了防控,全國整車貨運流量指數也有所下降。供應鏈不暢導致部分企業原材料和零部件供應不足而短期停產減產。從3 月以來公告受疫情影響的上市公司來看,部分上市公司本身并未受到疫情的影響,但是由于上游供應鏈公司停產或物流受阻而短期停產減產。
從規上工業企業來看,平均來看原材料庫存可以支撐生產27 天以上,但是由于木桶原理,部分關鍵原材料的供給不足可能導致企業提前停產。因此如果物流不暢的情況繼續持續下去,工業生產受到的負面影響或進一步加劇。近期政策層對于穩定供應鏈頻繁發聲,我們預計后期各地防疫政策會朝著這個方向改善。
從投入產出表來看,2017 年上海流出和流入占全國總產出的比重分別為2.5%、1.9%。主要工業行業中,上海流出占全國總產出比重較高的有儀器儀表(9.8%)、交通運輸設備(8.7%)、通用設備(5.0%);上海流入占全國總產出比重較高的有石油、煉焦產品和核燃料加工品(6.3%)、儀器儀表(6.2%)、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產品(5.3%)。
四是海外訂單轉移。疫情給中國大陸供給能力帶來的不確定性也會使得部分海外訂單轉移,但我們認為這種現象可能更多集中于部分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中,例如2021 年東南亞疫情中,中國大陸與越南的鞋靴出口替代效應強于整體1。
而高技術產品的短期訂單轉移能力較差。這是由于在全球供應鏈大背景下,低勞動力成本在全球供應鏈中并沒有那么重要,反而資本和高技術勞動力占比變相提高了發展中國家的進入門檻,全球供應鏈的交易復雜度較高,需要長期磨合,難以在短期內搭建完成。中國大陸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樞紐,疫情沖擊下反而會使得區域內的其他經濟體出口也受到負面沖擊。從3 月PMI新出口訂單來看,區域內經濟體皆有所下降。分行業來看,紡織服裝、通用設備、化學原料等行業PMI新出口訂單較歷史均值下降幅度較大,或體現了一定訂單轉移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