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初入甘肅省漳縣東泉鄉胭脂村,你肯定會被一個個黑色的防曬網所吸引,揭開簾子,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擺放整齊的黑木耳菌棒,一朵朵黑木耳肥厚光亮、柔韌飽滿,長勢十分喜人。
“以前我們的院子堆滿了雜物,不美觀,自從鄉上和村上干部幫我們作了規劃,收拾了院子,在院子里種上了黑木耳,不僅住著舒心,沒想到還能有額外的收入,我們現在的積極性都很高……”說起自家院子里種植的黑木耳,胭脂村村民蒲守忠總是滔滔不絕。
庭院經濟作為“濃縮版”特色產業,不僅將打造優美人居環境與促進產業增收有效結合,也成為了推動鄉村振興與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載體。近年來,漳縣東泉鄉把發展庭院經濟作為帶領群眾實現富民增收的突破口,在胭脂村優先試種“塔擺木耳”,讓一戶戶農家小院逐漸成為產業增效、群眾增收的“聚寶盆”,奏響了鄉村振興“進行曲”,開辟出一條助力鄉村振興與增加農民收入并重的興農之路。
在胭脂村河灣社村民張田有家的庭院里,他正和妻子一起采摘木耳,一家人忙得熱火朝天。從院內雜亂無章,到現在的因地制宜、合理規劃。胭脂村通過發展庭院經濟,讓村內沒有閑置土地,真正形成“小院子大收益”的庭院經濟新模式,讓庭院有“看頭”更有“賺頭”。
“種植塔擺木耳的架子是合作社免費提供的,菌棒也會先發給我們,除了政府補貼的,剩余的成本等木耳產出回收時再扣取,前期我們基本上沒有投資,種出來的木耳曬干我們自己賣,賣不完的合作社也會兜底回收,對于未來我充滿信心。”張田有樂呵呵地說。
在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農忙時的務工收入之外,庭院經濟成為了東泉鄉群眾增收致富的新途徑。目前,胭脂村已有5戶群眾在自家院子里試種黑木耳,共有菌棒1.6萬棒,預計年收入可達8萬余元,戶均增收1.7萬余元。
胭脂村離縣城比較遠,針對胭脂村群眾外出務工多,閑置房屋多的情況,村黨委將群眾房前屋后資源進行整合利用,科學合理地開發庭院經濟,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格局。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通過特色種養等方式促進庭院經濟工作落實落地,做到庭院經濟與和美鄉村建設相結合,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雙豐收,不斷打造群眾增收致富新亮點。
“我們胭脂村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種出來的黑木耳肉質醇厚、光澤鮮嫩,外形特別像一只耳朵,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我們積極鼓勵動員群眾利用閑置院落、閑置房屋、閑置空地種植“塔擺木耳”,并為他們提供兜底保障,讓他們在家里就能就業、增收。”胭脂村村黨支部書記張世強介紹。
如今胭脂村的農家小院,變成了黑木耳滿園的生態院落,“方寸地”變成了“增收園”,讓原本普通的庭院變得更加多姿多彩,而這只是東泉鄉發展庭院經濟的一個縮影。下一步,東泉鄉將進一步擴大庭院經濟體量和規模,對“庭院烏龍頭”“庭院雞”“庭院羊”等庭院經濟進行規范化引導,讓村民們在美麗庭院里暢享“美麗經濟”,暖了村民心頭,又富了村民口袋。(記者 牛新建 通訊員 王琴琴 趙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