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頭部醫美概念股華熙生物被曝出負面新聞,有“玻尿酸女王”之稱的實控人趙燕被舉報曾以2億元低價強制購回員工高達8.8億元價值的股票。隨著事件持續發酵,市場對華熙生物近來的發展狀況也愈發關注。
(相關資料圖)
從股價來看,2019年上市以來,華熙生物曾風光無限,2021年下半年巔峰時期市值逼近1500億元。然而,在增收不增利、銷售費用高企、屢遭消費者投訴以及監管日益趨緊等不利因素下,公司股價一路下跌,市值僅剩524億元,縮水近千億元。很顯然,上市并未使其安全落地,屬于華熙生物的戰場才剛剛開啟。
01
董事長被曝涉嫌利益侵占,收割員工韭菜?
今年10月,據媒體報道,華熙生物前員工向監管部門舉報,稱公司實控人趙燕強制低價回購員工股票,侵占了小股東的利益。
實際上,在華熙生物上市以前,有部分早期員工以每股18.13元的價格入股華熙生物,總投入達到1億元,合計持有公司1.2812%股權。根據規則,員工持股平臺的解禁時間為一年,一年以后,上述員工即可享有股票升值帶來的豐厚權益。
按解禁時間華熙生物126.1-160.88元的股價震蕩區間計算,當時員工所持股票價值在8.8億元左右。然而據這些前員工爆料,在華熙生物上市僅8個月時,趙燕突然要求持有公司股票的早期員工以每股90元的價格將股票賣給她,相當于以合計2億元的低價收購了這部分員工價值8.8億元的股票。
更加過分的是,趙燕并沒有給員工拒絕的余地。她表示,出賣股票的員工才可以留下來繼續工作,如果拒絕交易,則必須在2020年11月6日(即員工股票解禁后)離開公司。此外,在股票解禁到期前,這部分員工僅作待崗處理,只發放1540元基本生活費。
而據前員工透露,為了保住工作,大多數員工還是選擇同意了這個“不平等交易”,紛紛將股票低價轉讓給趙燕。此后,華熙生物曾有內部人士回應稱,這一事件真偽仍需檢驗,并等待國家有關部門進行定論,公司也會針對此事進行正式回應。
但不論事件真偽,這一消息的釋出,都是對華熙生物企業信譽的嚴重打擊。受此消息影響,華熙生物近一周股價持續震蕩,截止發稿前股價為109.05元,跌幅0.37%。從8月9日至今三個月,華熙生物股價已從150.25元跌去27%,市值縮水近200億元。
而據媒體報道,趙燕侵占股東利益一事似乎已經不是頭一回,除了對待早期員工,在與合伙人的共事過程中,趙燕也曾飽受詬病。
趙燕創業之初,曾創辦了一家服裝廠,拿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其后又開始進軍房地產行業,并從海南發展至北京。在此過程中,趙燕得到華熙集團副董事長崔廣平的幫助,后者享有華熙集團10%的利潤分紅權。但后者卻透露,自己與趙燕共事23年,始終沒有兌現過這一權益,利益遭受嚴重侵害。同樣因此未能得到承諾利益的,還有早期在華熙集團任職的合作伙伴許新升。
如此看來,盡管趙燕事業上越做越大,但在對待合伙人以及創業元老的態度上,始終沒有得到正面評價。而趙燕低價回購員工股票一事的唯一疑點或許在于,事件發生在兩年前,但卻在兩年之后才突然集中曝出。但究竟事實真相如何,可能還需要監管機構的進一步調查。但從員工及和合伙人的口中,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充滿瑕疵的公司創始人。
02
業績持續增長,“第二增長極”無奈終止
在趙燕執掌的“醫美帝國”中,困境還不止于此。華熙生物上市后,公司的財務狀況也暴露在公眾面前,而“營銷推廣侵蝕利潤”成為一項重癥。2019-2022年前三季度,華熙生物銷售費用分別達到5.214億元、10.99億元、24.35億元、20.3億元,占比營收達到27.64%、41.74%、49.23%、47%。
作為從玻尿酸原料業務發家的醫美企業,華熙生物的營銷推廣費用為何居高不下?這與其轉型C端相關。由于受眾群體的變化,華熙生物不得不投入大量資本進行營銷推廣,從而在競爭激烈的消費品市場中存活下來。而銷售費用的與日俱增,嚴重侵蝕了公司的利潤水平。2019-2022年上半年,華熙生物銷售毛利率由79.66%一路下滑至77.23%,銷售凈利率更從31%縮水至15.44%。
更為嚴重的是,進入2022年以后,華熙生物的營收、凈利均出現大幅失速。最新財報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華熙生物實現營收13.85億元,同比增長28.76%;凈利潤2.04億元,同比增長4.86%。雖然增速仍為正值,但今年一、二季度,華熙生物的營收同比增速還高達61.57%和44.89%,凈利潤同比增速也有31.07%和31.38%。而除了營收、凈利放緩外,華熙生物的凈利潤增速也始終遠低于營收增速。
與此同時,在將大部分精力放在營銷推廣之后,華熙生物的研發投入不溫不火。2019-2022前三季度,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為9389萬元、1.412億元、2.843億元、2.773億元,占比營收僅4.97%、5.36%、5.74%、6.41%。作為醫美企業的核心競爭點,如果研發投入寥寥無幾,很難不讓人懷疑這樣的企業能夠推出什么效果顯著的醫美產品來。
進一步從行業來看,華熙生物賴以生存的玻尿酸原料市場正在趨于飽和。公開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玻尿酸原料需求未超過1000噸,且據招股書顯示,行業注射級原料產品的銷售單價由2017年的122.62元/克下降至2019年的111.69元/克,目前價格仍在下探。而截至2021年底,僅華熙生物一家的產能就達到了470噸。顯然,如果一味加大產能投入,華熙生物還將面臨銷售單價持續下探、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問題。
為了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華熙生物也在不斷尋找新的方向。肉毒素,成為繼玻尿酸之后華熙生物布局的下一個明星增長極。公司還與韓國Medytox成立合資公司華熙美得妥,用于在國內開發、拓展及銷售Medytox生產的特定注射用A型肉毒素以及其他醫療美容產品。
然而好景不長,Medytox公司旗下肉毒素產品Meditoxin被曝出安全問題,有高達1.6萬支產品(約占總產品數量三分之一)因效果不佳被銷毀,此后,該產品因不合格率過高而被要求暫停生產。
而Medytox為使產品順利過檢,鋌而走險采取了銷毀編號的方法,并私自使用實驗用原液替代產品等行為,違反了韓國《藥師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導致旗下肉毒素產品無法在中國完成產品注冊和銷售,也無法向華熙生物提供合法肉毒素產品。
重重打擊之下,華熙生物的“第二增長極”被迫按下終止鍵。公司也于2022年7月29日向Medytox發出律師函,除了解除合資協議外,還保留就此事追求Medytox相關法律責任的一切權利。
03
產品遭投訴數量激增,醫美返傭定調存疑
屋漏偏逢連夜雨。對于華熙生物而言,厄運似乎才剛剛開始。在進入2022年后,醫美行業監管日趨收緊,華熙生物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緊張。
今年9月,中消協在專門發布《醫療美容領域不公平格式條款點評》,其中提到多個常見的霸王條款,包括超有效期余額概不退還;單方約定醫美手術費、醫療費等一律不退;設置嚴苛附加條件推卸責任;退款時一律按商品和服務的原價抵扣費用;美容院有唯一解釋權等,對醫美行業服務條款進行了嚴格限制。
此外,9月19日,針對醫美行業常見的“返傭”事項,相關執法團隊也對具體返款明細賬單及合作協議做出有效約束,返傭會被定性為商業賄賂,一經查實可能會涉及刑事責任。
受此消息影響,當天華熙生物股價應聲大跌超11%,創近一年來盤中最大跌幅。盡管官方隨后解釋稱,股價波動可能受到行業整頓影響,但公司醫美占比非常少,僅占10%營業額不到,主要還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
但實際情況是,在華熙生物的營收構成中,C端護膚品業務比重正在連年上升。
最新財報顯示,華熙生物功能性護膚品營收占比已有2018年的20.86%一路飆升至2022三季度的72.46%。這部分產品是轉型C端以后華熙生物重要的營收來源,也是更加直觀與消費者產生聯系的產品服務。一旦發生問題,對于企業聲譽和品牌公信力都有嚴重沖擊。
新經濟觀察團查詢網上公開投訴平臺[進入黑貓投訴]發現,華熙生物旗下明星品牌潤百顏、夸迪等均有數十起投訴案例,包括擅自修改產品成分(用稀釋后的精華液賣出原液的價錢)但卻未告知消費者、產品有效期內變質、虛假宣傳等等投訴內容不一而足。
可以看出,醫美行業監管趨嚴,影響到的不僅是B端機構以及上游產生商,面向C端的企業也無法高枕無憂。而像華熙生物這樣B、C均涉及的企業更應該提高警惕:一方面,公司仍然偏向上游醫美產品的研發與制造,需要持續穩固行業地位;另一方面,從對消費者負責的角度出發,更應該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保障公司健康向前發展。
整體來看,作為深耕醫美全產業鏈的“全能型選手”,華熙生物正在不斷拓展上下游產業鏈,希望觸達更多醫美領域。然而欲速則不達,當基本盤越鋪越大時,等待華熙生物的,是更加艱難的向上突破。
而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華熙生物存貨激增至10.78億元,存貨周轉天數高達245天。顯而易見,昔日明星華熙生物也在逐漸面臨產品賣不出去的境地。或許,公司是時候反思,在B端日漸飽和、C端不見增長的情況下,公司業務究竟將何去何從?
*聲明:新經濟觀察團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建議。原創文章未獲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