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消費財研社
三季度報過后,被譽為“奶茅”的伊利股份不太好過。
10月27日,伊利股份披露了一份業績縮水的三季報,尤其是其第三季度凈利潤19.29億元,罕見下滑26.26%。這樣的下跌幅度,讓投資者和資本市場都比較意外。受業績利空影響,伊利股份在業績發布的第二天股價跳水、甚至跌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面對股價大跌,伊利迅速開啟回購“護盤行動”,試圖用最高20億元的回購規模和最高46.83元/股的回購價格來穩定市場情緒,提升投資者信心。
然而,此舉卻沒能徹底拯救其股價頹勢,截至11月11日收盤,伊利股價已跌破29元/股,這讓很多高價“接盤”的股民直言“欲哭無淚”,甚至開始質疑,伊利是否已經失去了“奶茅”的成色?
股價不振、市值蒸發千億
伊利 “一超”地位岌岌可危?
作為很多投資者心中的“白馬股”, 伊利股份自年初達到42元/股的高點后,股價就一直震蕩下行,屢屢跌破投資者的心理預期。
新消費財研社注意到,伊利股份于7月份中旬跌破了36元/股的關口,并于中期業績發布后進一步下跌;截至9月23日收盤,伊利股價跌破33元/股,總市值2077億元;10月31日,伊利股價跌至新低,報25.24元/股,下探至近三年最低水平,并在隨后的幾天內震蕩回升;截至11月11日收盤,伊利股價回升至28.42元,總市值為1819億元。
事實上,伊利股份于2021年成為第一個營收跨入千億門檻的亞洲乳企,今年上半年又交出一份亮眼的半年報,規模、增速均居行業第一,甩開了蒙牛一大截,也讓中國乳業格局從“雙雄”變為“一超多強”。
反觀蒙牛,雖然業績不及伊利,還被伊利劃到了“多強”陣營中,但是其股價如今已經反超伊利,截至11月11日收盤,報30.95元/股。
2022年中報顯示,上半年伊利股份的營收和凈利潤還保持著12.29%和15.23%的兩位數增速,但是其三季度財報卻釋放了明顯的下行信號。
第三季度財報顯示,伊利股份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72%至302.87億元;凈利潤錄得19.29億元,較上年同期下滑26.46%。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為16.93億元,同比下滑達到33.27%。
期內,伊利股份的每股收益約為0.3元,同比下降31.82%;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4.08%,同比減少了3.78%。
從業務板塊看,第三季度伊利的基本盤未有明顯變化,液體乳板塊依然是主要收入來源,金典、安慕希、伊利暢輕等大單品支撐起的液體乳業務,貢獻了近七成的營收;其次是奶粉及奶制品業務,金領冠、QQ星奶粉等貢獻了近二成營收;最后是冷飲業務,巧樂茲、冰工廠、甄稀等貢獻約一成營收。
其中,前三季度,伊利液態奶營收641.02億元,較去年同期略有波動,但行業規模和市場份額繼續穩居行業第一。尼爾森數據顯示,伊利純牛奶、金典有機均實現雙位數增長,明星產品金典有機、安慕希繼續保持細分品類第一品牌,安慕希市場份額繼續擴大。
對于利潤下降,伊利股份解釋稱,由于市場競爭激烈,2022年第三季度銷售費用投入較同期增加使得凈利潤減少,以及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增加使得非經常性損益較同期增加,二者共同影響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減少。
而對于一直給行業和投資者預期較高的伊利來說,這樣的三季度業績堪稱“暴雷”。有行業專家認為,伊利股價持續下跌,是因為其業績和成長性達不到市場預期。
在過去很多年,液體乳業務都是助力伊利迅速發展、碾壓競爭對手的推手,伊利的液體乳產品在市場占有率上具備絕對優勢。中研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早在2020年伊利在常溫液體乳品市場滲透率就已高達84.7%。但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讓伊利液體乳板塊未來發展失去了想象力。
也就是說,如果不能拓展“第二增長曲線”,伊利未來成長性面臨瓶頸將會成為必然。這也倒逼伊利必須要找到一套新的增長邏輯,去支撐未來企業的進一步增長。
液態奶動銷放緩影響大盤
伊利稱疫情影響超出預判
正如上文所說,給伊利營收做出近七成貢獻的液體乳板塊,發展速度已經明顯放緩。在伊利2022年中期財報中,這一隱憂就已經開始顯現。
2022年上半年,伊利液體乳板塊實現營收428.92億元,同比增長為1.14%;到了第三季度,液體乳板塊業績增長數據出現了下滑——前三季度同比下降0.95%,這也是讓市場擔心的關鍵點所在。
此前,西部證券也指出,伊利股份的液體乳2022年第二季度增長疲軟,主要系常溫酸奶拖累,疫情影響運輸受阻;常溫白奶增速較為穩健,主要系疫情下健康相關需求旺盛。
10月28日,伊利投資者關系部總經理趙琳在第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坦言,液態奶的動銷(拉動銷售)在今年第二、三季度放緩,導致營銷費用被動提升,“疫情的影響程度有點超出我們之前的預判了。”
在亟待提振市場的情況之下,今年以來伊利也將重金砸在了營銷推廣上。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伊利的銷售費用花了116.39億元。到了三季度末,其銷售費用增加至173.39億元。也就是說,僅三季度,伊利的銷售費用就增加約57億元。
對此伊利表示,公司主動維護價盤,在疫情期間還保持著比較好的渠道力,目前經銷商的庫存水平都非常健康,所以我們盡力的在尋求和渠道商實現利益共贏。但短期之內公司遇到一定的挑戰,一方面常溫液奶在公司占比比較高,所以導致整體收入增長有所放緩。同時液奶的增幅放緩也導致了整體規模效益沒有充分體現出來,所以銷售費用率比年初規劃的高一些。
銷售費用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伊利三季度的盈利水平。然而,大筆營銷費是否能在第四季度給公司帶來良好成效,還需要用時間去印證。
回購護盤,打響股價“保衛戰”
受三季度業績“暴雷”影響,業績發布第二天伊利股份放量暴跌10%,當日收盤價25.88元/股,創近兩年半股價新低;市值當天蒸發近190億元,成交額近40億元,2.65億元資金封住跌停,總市值降至1656億元。
股價跌停之后,伊利迅速行動,于10月30日推出史上第三次回購。
新消費財研社了解到,伊利股份此前兩次回購股票,一次是在2015年7月底A股異常波動之時,最終回購金額9.99億元,歷時約三個月,回購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1.04%;第二次是2019年4月,同樣歷時約三個月完成,累計回購股份數量占公司當時總股本的比例為3%。
伊利公告表示,“由于受到國內外宏觀環境和證券市場波動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近期公司股票價格波動幅度較大,公司投資價值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
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以及對公司價值的認可,為維護公司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伊利表明,“經綜合考慮公司經營情況、財務狀況以及未來盈利能力的情況下,根據中國證監會以及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相關規定,公司擬實施股票回購,回購股份將用于依法注銷減少注冊資本”。
伊利此番回購金額不低于10億不高于20億元,回購價格不高于46.83元每股,該價格較當前股價每股高出超80%。回購期限為自股東大會通過后6個月內,回購的股份將注銷并減少公司注冊資本。
此舉也一定程度上促使伊利股價小幅度回升。但是對于伊利而言,股價提振已是一項需要長期努力的工作,畢竟很多投資者還是看好伊利的未來的發展和股價,認為其三季度業績承壓只是短期現象。
在10月28日召開的公司三季報業績說明會上,伊利股份董秘邱向敏表示,雖然公司在三季度面臨一定挑戰,但近期已經出現了向好的趨勢和跡象。目前伊利已經開始積極備戰春節旺季,預計四季度收入有望達到兩位數以上增長,同時全年利潤率不下降目標不變。
還有業內分析認為,今年前三季度,伊利作為行業內下線城市渠道鋪設最廣、渠道滲透率最高的企業,強渠道優勢暫時被“封印”。但隨著疫情形勢趨緩,消費者對乳制品的強需求、飲奶習慣等長期剛性因素沒有改變,伊利的業績增長也有望重回快速增長軌道。
海通證券食品飲料行業首席分析師聞宏偉表示,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9月乳制品產量同比增長5.8%,同時今年春節備貨提前,對液態奶市場第四季度保持樂觀,預計四季度液態奶市場將探底回升。
山西證券稱,當下估值優勢凸顯,進入中長期配置區間。中長期看,國內乳業液奶在下沉城市仍有增長空間,同時品類方面,原有產品的結構升級以及奶酪等市場滲透率仍有待提高,增長空間仍在。公司作為行業龍頭,其產品結構穩健改善,同時產品化平臺、國際化平臺、渠道影響力和品牌影響力優勢依舊,未來公司的業績增速穩健且可期。
在第四季度,伊利能夠“觸底反彈”、重回“奶茅”巔峰嗎?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