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冠核酸檢測不再被需要時,這些企業怎么活下去
(資料圖片)
文/ 孫愛民
編/ 王小
圖/視覺中國
在人類歷史很難找到一款產品,可以與新冠病毒檢測產品匹敵。作為確診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標準,核酸檢測已經完全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
這個原本的小眾基因檢測技術,大有從分子診斷、IVD(體外診斷)中脫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業形態之勢。
三年的新冠疫情,做一次核酸檢測的成本從最初的300多元,降到200多、100多、幾十元,再到現在3元左右。盡管價格觸地,產生的費用同樣驚人。
華創證券測算,疫情到2022年5月時,花在核酸檢測上的費用約3000億,其中2022年前4月就花了近1500億;浙商證券估算,在常態化核酸檢測時,全國每天有8300萬的需求增量,按低價2.6元推算,全國每天為核酸檢測花費超過2.15億元,2022年6月至12月的核酸檢測總價將超460億元。
我們選取了港交所與深交所于2020年12月25日至2022年9月29日間受理的14家新冠核酸檢測概念公司,除康為世紀成功IPO外,其余13家均尚在上市流程中。
從這14份招股書中,我們試圖解析這個僅有三年歷史的行業,經歷的輝煌、擔憂與轉型。
14家總擬募資126.7億元,1家被叫停、3家中止
從2020年12月25日到2022年9月29日,上交所與深交所受理的14家擁有新冠核酸檢測業務的公司,4家擬登陸科創板、10家擬登陸創業板。
其中,康為世紀已經成功IPO;瑞博奧生物、致善生物、凱實生物3家已過會,英科新創、達科為、微策生物3家已提交注冊;翌圣生物、中翰盛泰、雅睿生物、愛康生物4家審核狀態為“已問詢”;菲鵬生物、碩華生命、全式金生物3家處“中止”狀態。
菲鵬生物的上市申請,在2020年12月25日得到受理,截至目前三度中止發行注冊程序,前兩次是因財務資料需要更新,2022年9月30日是因“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需要補充提交”。這一天,全式金生物與碩華生命,以同樣的理由中止發行上市審核。碩華生命上一次中止發生在約半年前的4月,“因受新冠疫情影響”。
原定于2022年11月25日在科創板上會的翌圣生物,11月23日,接到上交所“取消審議”的通知。據上交所官網消息,“鑒于翌圣生物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核查,決定取消科創板上市委2022年第98次審議會議對翌圣生物發行上市申請的審議”。截至11月29日,科創板官網上該公司的審核狀態仍為“已問詢”。
14家公司擬募集資金為126.7億元,菲鵬生物最多,25億元。
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產業分為上、中、下游。上游原材料有擴增酶、引物、探針等;中游產品為核酸檢測試劑盒、PCR擴增儀、取樣工作站等;下游則是服務,提供取樣和檢測的醫療機構和第三方實驗室機構。
這14家公司業務遍布上、中、下游。涉及上游原料的企業有菲鵬生物、翌圣生物、康為世紀、全式金生物4家;14家公司均有中游的試劑盒、檢測相關儀器設備、試劑或耗材等;2家公司擁有核酸檢測服務。
新冠核酸產品帶飛業績,最火產品年收入是疫情前463倍
新冠延續了三年,而三年的時限,也恰是創業板與科創板衡量企業能否上市的部分指標的“考察期”。
創業板對申請上市的企業考察指標有,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低于5億元的,最近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20%以上,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5億元的,最近三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10%以上。
在科創板上市的公司,需要滿足五個市值及財務指標中的至少一個,其中之一是: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20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3億元,且最近三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不低于1億元的公司。
數以千億計的費用流入新冠核酸檢測行業,產業鏈上的所有參與者都能分一杯羹,原本業務狹窄、客戶專業化且數量有限的第三方檢驗公司、儀器與試劑廠商、試劑原料企業,因此營收暴漲,也初具登陸資本市場的實力。
從14家公布招股書的公司看,2020年共錄得23.23億元的新冠核酸相關產品與服務收入,2021年為52.4億元。
其中,菲鵬生物靠新冠核酸檢測營收最多,2020年與2021年共22.84億元,占總營收比重分別為65%與69%。
雅睿生物,賣的是核酸檢測用的實時熒光定量PCR儀,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均超過99.%。招股書顯示:具有高敏感度、特異性及便利性等特點的PCR檢測技術成為了新冠疫情期間的主流診斷技術,并得到廣泛運用,在此背景下,公司優先保障新冠疫情檢測領域的產品需求,新冠檢測領域需求增長也是公司報告期內業績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
愛康生物提供的是核酸提取模塊,疫情前一年2019年,營收為273萬元;2020年增長28.1倍,達7952萬元;在2021年,仍取得5078萬元銷售業績。
瑞博奧生物在202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72億萬元,同比增長115.74%,“主要增量由新冠疫情相關體外診斷產品及核酸檢測服務貢獻”。2022年1月-6月,公司第三方醫學檢驗服務實現收入0.663億元,同比上升39.54%,“主要為新冠核酸檢測服務收入,主要系公司所在地廣州市、附近城市深圳市、東莞市等地于2022年上半年曾先后出現疫情,瀚普醫檢室積極參與相關防疫工作”。
凱實生物的導電吸頭,在2020、2021兩年取得了7293萬元、30781萬元營收,分別是疫情前2019年營收的110倍、463倍。
上市“求生欲”強烈,提前轉型才可持續
2022年11月21日,上交所、深交所分別發布《答記者問》,內容基本一致:高度關注涉核酸檢測企業的上市申請,堅持從嚴審核,尤其是企業的可持續經營能力。以及核酸檢測相關業務與主營業務的關聯性、相關收入的可持續性,剔除該等業務收入后公司是否仍滿足發行上市條件等。
《答記者問》發布第三天,翌圣生物接到上交所“取消審議”的通知。據上交所官網消息,鑒于翌圣生物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核查,決定取消科創板上市委2022年第98次審議會議對翌圣生物發行上市申請的審議。
翌圣生物歸母凈利潤金額,2019年為180.58萬元,2020年升到5296.89萬元,到2021年破億元大關,達1.01億元。2020年、2021年的同比增長率分別達到了2833.21%、90.70%。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這些企業的營收增長飛速,但凈利潤爬行緩慢。
以翌圣生物為例,2022年上半年,其新冠產品營收占比增長到近四成,但公司的凈利潤為3214.55萬元,僅是2021年全年數據的三分之一。
新冠產品單價急劇下降。翌圣生物招股書顯示:2020年度、2021年度和2022年1月-6月,新冠相關產品的平均銷售單價分別為每次擴增反應(rxn)0.58元、0.46元和0.14元。2022年下半年,公司與新冠相關的產品價格進一步下降,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新冠相關產品的平均銷售單價僅為每次擴增反應0.10元。
翌圣生物在招股書的風險提示中提及,新冠相關原料的市場供應量充足,需求端減少將導致市場競爭加劇,引起產品價格下跌,從而使得公司新冠相關產品的收入和利潤隨之減少。而產業鏈上游領域的分子診斷原料酶,原本就是翌圣生物在疫情前的主營業務。
此外,翌圣生物招股書還提及,“新冠相關產品的銷售收入及其對公司營業收入的貢獻度呈上升趨勢,新冠疫情的不確定性導致未來公司經營業績增長存在下滑的風險。”
擔心業績下滑,14家因新冠核酸檢測受益的公司招股書中頻繁出現對風險的提示。
康為世紀的風險提示,一方面,新冠疫情的延續時間存在不確定性,未來隨著全球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新冠相關市場需求將逐步減小。另一方面隨著分子檢測產品市場競爭加劇、醫保部門對新冠檢測服務指導價格調整及帶量采購等影響,發行人與新冠需求相關的分子檢測產品和服務的收入和利潤可能因價格下降而隨之減少,新冠相關產品及服務的毛利率水平存在進一步下降的可能,對公司業績會產生不利影響。
除了提醒交易所與投資者“新冠紅利”或許不可持續,不少公司在展示自家業績時,刻意給出了剔除掉新冠產品收入的數據,以便彰顯即便沒有新冠產品收入,自己的業績表現也夠格上市。
康為世紀扣除新冠相關產品及服務收入,2010年、2021年實現的營業收入金額分別為10639.96萬元和16171.05萬元;毛利分別為7920萬元、12296萬元。上述營收數字,已符合科創板的上市業績要求,即“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 10 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 1 億元”。
中翰盛泰剔除新冠產品后,2020年公司營業收入及毛利相比2019年度小幅下降,“主要原因系國內新冠疫情導致國內醫療服務診療人次數下降,進而導致公司應用于醫院門急診的感染類疾病檢測試劑收入下降”。該公司剔除新冠產品后的毛利,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別為1.5億元、1.2億元、1.5億元。剔除新冠產品后,其業績仍符合創業板“最近兩年連續盈利,且凈利潤累計不少于一千萬元,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營業收入不少于五千萬元”的上市要求。
全式金生物2020年、2021年凈利潤分別為3156.2萬元、7577.2萬元,也達到了科創板的上市規則。
交易所制定的嚴苛準入與監管規則意在保護投資者,對申請公司是否具行業領先水平、核心技術等高度關注。
新冠核酸檢測概念公司也看到“新冠紅利”不可能長久,已上市公司的財報數據已經看出了這份風險。
圣湘生物10月20日發布的三季報顯示,第三季度凈利潤為4.73億元,同比下滑25.59%,為最近五個季度的最大跌幅,“拖累”了公司前三季度的整體盈利能力。
科華生物的半年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643萬元,同比下降90.31%;樂普醫療,2022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12.68億元,同比下滑26.53%,新冠類產品業務總營收占比9%,營業收入同比下降80%。
華大基因是國內第一批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公司之一,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收31.61億元,同比下降13.30%;凈利潤為6.05億元,同比下降44.21%。在此前的業績預告中,華大基因表示“凈利潤下降主要是新冠業務變化,以及經營投入增長所致”。
登陸資本市場,幾乎是所有創業公司的夢想,新冠疫情帶來的營收紅利,對于一些公司來說更像是一場夢。“好夢不長久”,企業終要回歸常態、回歸主營業務,若不成功轉型,或將市場淘汰。
那些專注基因檢測的公司,自身主營業務多聚焦在如腫瘤的基因檢測產品研發與銷售、無創產檢產品等。“更希望專注在我們更擅長的癌癥早篩領域。”諾輝健康董事長兼CEO朱葉青曾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泛生子、貝瑞基因的相關負責人也曾有過類似的表達,盡管兩家公司內部都曾有過是否研發新冠核酸檢測試劑盒、開展檢測服務的爭論,最終都未大面積開展相關業務。
畢馬威中國生命科學行業總監徐劍波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所言,新冠核酸檢測上下游公司需要提前布局,并側重于其他非核酸檢測業務的開發和拓展,以提供未來持續的現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