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獨立 穿透
(資料圖)
起跳之前先深蹲
作者:何樂怡
編輯:李靜
風品:沈禾 車一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上會在即,又現主動撤單。
2023年6月2日,硅動力向上交所提交申請,主動終止了科創板IPO。要知道,5月26日,公司更新招股書上會稿,原計劃6月5日首發上會。
臨時生變,硅動力在“躊躇”什么?
1
年度季度營利雙滑、存貨大增
公開資料顯示,硅動力從事以AC-DC芯片和DC-DC芯片為主的高性能電源管理集成電路的研發、測試和銷售,這種芯片主要應用于手機快速充電器、機頂盒/路由器的適配器等。與下游的消費電子、網絡通信、智能家居等產業息息相關。
半導體行業,受周期影響較大。2020年、2021年的缺芯潮歷歷在目,帶火了一眾從業者。然2022年節奏開始轉變,行情不再甚至急轉直下出現“砍單潮”。
聚焦硅動力,業績變化即是一個折射。2020年至2022年營收為 1.14億元、2.42億元和2.05億元,歸屬凈利1350萬元、5563萬元、3060萬元。
2022年,營收下降15.63%、凈利下降44.99%。
在行業景氣周期,硅動力AC-DC芯片量價齊升。2019年、2020年、2021年銷量分別為1.33億顆、1.70億顆和2.85億顆;銷售單價為0.53元/顆、0.56元/顆和0.75元/顆。
而2022年,銷售單價0.77元/顆,銷量則下降至2.27億顆。
雖然單價提升,可綜合毛利率由38.30%縮至 31.31%,下滑近7個百分點,凈利率也從2021年的22.94%降低到2022年的14.96%。
另一廂,公司存貨金額從2020年的2310萬元增至2022年的5686萬元,增長了一倍還多。2022年硅動力對存貨進行了計提,其中原材料計提206.40萬元,產成品計提了288.27萬元,合計計提494.67萬元。
對此,硅動力表示,2020下半年以來,隨著疫情逐步控制,下游工廠復工復產使得市場需求回暖,疊加2021年缺芯潮影響,發行人所處下游市場景氣度較高,使得2020年末、2021年末以及2022年3月末公司存貨的訂單覆蓋率相對較高。2022年10月末,受下游客戶需求預期影響,公司存貨訂單覆蓋率有所下滑。
考量在于,進入2023年,情況依然沒好起來。一季度營收 3,796.34 萬元,同比下滑27.01%,歸母凈利和扣非后凈利為26.07萬元和1.7萬元,同比下降97.25%和99.76%;綜合毛利率28.21%,同比下滑5個百分點。
同時,公司預計2023年上半年營收約9,000萬元至11,000萬元,同比變動約-11.24%至8.48%;預計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約200萬元至1,000萬元,同比變動約-87.41%至-37.04%;預計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175萬元至800萬元,同比變動約-87.81%至-26.66%。
眾所周知,創新性、成長性是科創板強調的兩個屬性。
年度季度營利持續雙滑,未來盈利能力堪憂,自然不是加分項。
招股書風險項亦坦言,未來若出現市場環境變化、產品競爭力下降等導致銷售數量、價格下降,或發生上游產能供應緊張、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導致采購成本上升,或因收入結構變動導致高毛利率產品收入占比下降,公司將面臨業績無法保持高增。
2
研發費用率低于行業均值
科創含金量多少
據價值線傳媒,對于此次撤單,接近硅動力的人士透露,公司主要出于短期內業績情況、同行業公司資本市場表現等方面的考量。
孰是孰非,不做評價,留給時間作答。
一定意義上說,寒冬也是一顆試金石。下行業績不能只怪“周期”與大環境,打鐵還需自身硬,能否提升自我發展韌性、綜合抗風險力,或才是硅動力真正價值看點所在,也是其卷土重來、終達IPO夙愿的不二法門。
深入一度審視,硅動力的“科創”屬性,遭到一些輿論質疑。
在兩次問詢中,交易所都要求公司按照下游應用領域、細分產品類別,甚至詳細到要按照功率進行分段披露。
“執著”背后,本質是對硅動力科創能力的考量。招股書表示,高效率低功耗、大功率小體積是充電設備的發展趨勢。
那么,硅動力自身做得如何呢?
報告期內,其產品重心更多是從“15W以內”提升至“20W”。
考量在于,當下快充已越來越快,數值上已達到60w甚至卷性能的廠商已把性能提升到100w。而硅動力多數產品在30w以下徘徊,產品對應功率段目前僅覆蓋65W及以下功率,且在主要第三方充電器品牌廠商中僅進入30W及以下功率段。
這與公司“AC-DC 芯片在快充領域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表述是否吻合呢?競爭優勢到底咋樣?
說千道萬,不如白銀一片。2020年至2022 年,公司研發費為1321.58萬元、1808.64萬元和2526.22萬元,占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1.55%、7.46%和12.35%。而同業均值分別為 14.68%、12.32%、20.44%。
以2022年為例,芯朋微、必易微、英集芯、南芯科技研發費均在億元以上,硅動力三年研發之和都不及上述企業一年投入。且研發費用率分別為26.28%、21.92%、19.26%、14.32%,均高于硅動力。
截至2022年末,硅動力員工總數為131人,研發人員僅58人,占員工總數比44.27%。而芯朋微、必易微、英集芯的研發人員為238人、229人、336人,占比均在70%以上。
目前,硅動力擁有69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20項,無論專利量還是發明專利量,均不及同行業主要企業。
3
警惕集中依賴隱憂
經銷商實控人為前員工
對于研發投入低于同業可比公司,硅動力認為主因是公司業務集中于電源管理芯片領域中的 AC-DC 芯片、DC-DC 芯片。而同業可比公司業務范圍較廣,多業務線的產品研發所需投入相對較高所致。
所言不虛,但業務聚焦帶來的單一集中依賴隱憂,同樣不可不察。
報告期內,硅動力大約九成營收依賴AC-DC 芯片和 DC-DC 芯片兩類產品。其中AC-DC 芯片貢獻了85%左右利潤。
深入銷售模式,硅動力采用經銷為主、直銷為輔。報告期內,其個別經銷商實控人為硅動力前員工,且銷售單價低于第三方。
如深圳市盛茂特電子有限公司和深圳市騰得電子有限公司的實控人為硅動力前員工陳器。報告期內,公司向盛茂特銷售產品的單價為0.87元/顆,向第三方銷售同型號產品的單價為0.92元/顆。是否公允呢?
大客戶也有考量因素,如深圳市新雙華興電子有限公司(簡稱“新雙華興”)2022年成為硅動力前五大客戶。
公開資料顯示,郭志勇持有新雙華興93.75%股份,并擔任執行董事兼總經理。而郭志勇還持有無錫丹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丹辰智能”)2%股份,并擔任丹辰智能董事一職。
據招股書,丹辰智能曾系硅動力與實控人黃飛明共同投資企業,2015年12月硅動力入股丹辰智能,2022年3月退出;2015年8月,黃飛明入股丹辰智能,當前仍持53.25%股權,且擔任丹辰智能董事長。
據第二輪問詢函顯示,早在2010年,硅動力與新雙華興合作便開始了。報告期內,兩者銷售金額為214.33萬元、967.23萬元、1,008.28萬元。
一番梳理可見,硅動力槽點疑點不算少。而全面注冊制下,對上市企業質量成色反而有所提升,尤其是科創板對企業的科技含量、成長性要求提高。這從被否及主動撤單企業增多中可見端倪。
價值投資是王道,起跳之前先深蹲。單此從看,硅動力也非完全壞事。練一段時間內功、打磨好價值底盤,卷土重來也未可知。
本文為首財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