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公安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持續上升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自去年6月以來,公安機關電信網絡詐騙立案數已連續9個月同比下降。然而,電信網絡詐騙形勢依然嚴峻復雜。截至目前,詐騙類型已超過50種,還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新特點。
對電信網絡詐騙將保持嚴打高壓態勢。中辦、國辦近日印發的《關于加強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工作的意見》強調,要統籌力量資源,建立職責清晰、協同聯動、銜接緊密、運轉高效的打擊治理體系。金融、電信、互聯網等行業主管部門要全面落實行業監管主體責任,各地要強化落實屬地責任,全面提升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的能力水平。
近年來,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反詐宣傳,切實提高群眾反詐意識。圖為廣西南寧市公安局良慶分局蟠龍派出所與一家奶茶制造企業共同推出一款“反詐奶茶”,奶茶杯上印有反詐宣傳標語和“國家反詐中心”App二維碼。
成效
多部門通力合作 發案上升勢頭得到遏制
去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把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工作置于重要位置,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公安部組織全國公安機關始終保持嚴打高壓態勢,深入開展“云劍”“長城”“斷卡”“斷流”“5·10”等專項行動,先后組織開展150次全國集群戰役,有力打擊震懾犯罪。2021年,全國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39.4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63.4萬名,同比分別上升28.5%和76.6%,打擊戰果創歷史新高。
據介紹,2021年,公安部會同國家移民局組織開展“斷流”專案行動,打掉非法出境團伙1.2萬個,抓獲偷渡犯罪嫌疑人5.1萬名;會同最高法、最高檢、工信部、央行和三大運營商持續推進“斷卡”行動,打掉“兩卡”違法犯罪團伙4.2萬個,查處犯罪嫌疑人44萬名,懲戒失信人員20萬名,懲處營業網點、機構4.1萬個;會同銀保監會制定相關政策,堅決追繳返還電信網絡詐騙受害人被騙資金,2021年共追繳返還人民群眾被騙資金120億元。
國務院聯席辦會同各成員單位,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與防范治理深度融合,全力構筑防止群眾被騙的“防火墻”。一年來,國家反詐中心直接推送全國預警指令4067萬條,各地利用公安大數據產出預警線索4170萬條,成功避免6178萬名群眾受騙;會同相關部門加大技術反制力度,升級優化攔截系統,建立快速動態封堵機制,完善止付凍結工作機制,成功攔截詐騙電話19.5億次、短信21.4億條,封堵涉詐域名網址210.6萬個,緊急止付涉案資金3291億元。
此外,工信部、央行、中央網信辦等部門也在各自領域內展開反詐行動,共同營造全社會參與反詐的深厚氛圍。比如,工信部組織三大運營商升級啟動“斷卡行動2.0”,先后清理高危電話卡7769萬張、行業卡1931萬張。央行深入開展“資金鏈”治理工作,拒絕可疑交易1.3億筆。中央網信辦會同公安部、工信部加強網絡巡查監測和網絡生態治理,集中整治互聯網行業涉詐突出問題,通過規范行業管理,有效堵塞了一批監管方面的漏洞,擠壓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活動空間。
挑戰
出現四大新特點 犯罪形勢依然嚴峻復雜
盡管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快速上升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犯罪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局長劉忠義表示:“從打擊治理實踐來看,電信網絡詐騙不是簡單的社會治安問題,而是復雜的社會治理難題。隨著打擊治理工作的不斷深入,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新特點”。
新型網絡犯罪已成為主流犯罪。近年來,隨著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以電信網絡詐騙為代表的新型網絡犯罪成為主流犯罪。去年以來,雖然此類案件在嚴打高壓態勢下出現了下降趨勢,但發案仍在高位運行,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加速向網上轉移,進一步加劇了此類案件的發生。
詐騙手法加速迭代變化。詐騙集團緊跟社會熱點,隨時變化詐騙手法和“話術”,迷惑性很強,人民群眾很容易上當受騙。詐騙集團會根據非法獲取的個人信息,量身定制詐騙劇本,實施精準詐騙。截至目前,公安機關發現的詐騙類型已超過50種,其中網絡刷單返利、虛假投資理財、虛假網絡貸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檢法是主要的詐騙類型。
攻防對抗不斷加劇升級。詐騙集團利用區塊鏈、虛擬貨幣、AI智能、GOIP、遠程操控、共享屏幕等新技術新業態,不斷更新升級犯罪工具,與公安機關在通訊網絡和轉賬洗錢等方面的攻防對抗不斷加劇升級。從通信網絡通道來看,利用虛假App實施詐騙已占全部發案數的60%,開始大量利用秒撥、VPN、云語音呼叫以及國外運營商的電話卡、短信平臺、通訊線路實施詐騙。從資金通道看,傳統的三方支付、對公賬戶洗錢占比已減少,大量利用跑分平臺加數字貨幣洗錢,尤其是利用USDT(泰達幣)的危害最為嚴重。
跨國有組織的特征日趨明顯。詐騙集團組織嚴密、分工明確,呈現出多行業支撐、產業化分布、集團化運作、精細化分工、跨境式布局等跨國有組織犯罪特征。詐騙集團頭目和骨干往往躲在境外,打著高薪招聘的幌子,誘騙招募涉世未深的年輕人赴境外從事詐騙活動,然后通過境外聊天軟件,指揮境內人員從事App制作開發、引流推廣、買賣信息、轉賬洗錢等各類違法犯罪。
應對
工作向縱深推進 提升打擊治理能力水平
“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任重道遠,我們將堅定不移地把打擊治理工作向縱深推進,不斷鞏固和深化打擊治理成效,努力保持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發案連續下降的良好態勢。”公安部副部長杜航偉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推進“云劍”“斷流”“斷卡”“拔釘”“5·10”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轉賬洗錢、技術支撐、組織偷渡等黑灰產犯罪,堅決斬斷犯罪鏈條。筑牢預警勸阻“防火墻”,提升預警信息監測發現能力,繼續完善國家反詐大數據平臺和國家反詐中心App,加固資金攔截“防洪堤”,不斷提升預警攔截能力,完善快速止付凍結機制,加大資金返還力度等。
“今年檢察機關在依法從嚴打擊的同時,將更加重視能動履職,協同推動網絡訴源治理。”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廳負責人程雷表示,檢察機關將更加重視數據賦能,強化大數據思維,推動建立數據互通共享,加強數據集成分析研判,及時發現打擊治理的“死角”和“盲點”。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負責人李睿懿表示,人民法院堅持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依法嚴懲不動搖,繼續抓好案件審理,提升審判質效,特別是要會同公安、檢察機關進一步加大追贓挽損力度,最大限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同時,還將發布一批典型案例,以案說法、以案釋法,繼續強化宣傳教育,推動構建全民防詐、全民反詐的新格局。
在進一步加強信息通信行業防范治理電信網絡詐騙上,工信部網絡安全管理局局長隋靜表示,一是繼續加強行業治理。持續鞏固深化“斷卡2.0”“打貓”工作成效,組織開展互聯網領域和跨境電信業務專項治理,加強涉詐端口短信等重點業務整治。二是不斷提升技術能力。加強反詐技術手段建設,提升監測、預警、處置一體化技防能力;建設國際出入口短信預警系統,實現對國際來話和短信實時主動提醒,提升群眾防范跨境詐騙意識。三是堅持多維綜合施策。聚焦解決群眾痛點,推出“反詐名片”,實現對主叫號碼的權威標記,有效甄別號碼真偽。
在資金鏈治理方面,央行支付結算司司長溫信祥表示,一要壓實主體責任,持續落實風險防控責任,斷開涉詐資金鏈條,切實做到“支付為民”。二要統籌平衡風險防控與優化支付服務。三要提升風險防控的精準度,加強對虛擬貨幣等新型領域風險防范,全方位堵截犯罪資金。四要提高全社會風險防范意識。
答疑解惑〉〉〉
1 什么是電信網絡詐騙?
電信網絡詐騙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手機短信、電話、網絡電話、互聯網等傳播媒介,以虛構事實或隱瞞事實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近年來,利用App進行詐騙已成為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的主要犯罪手段,約占整體案發量的六成。其中,網絡兼職刷單、快速貸款等詐騙App較多,特別是有一些仿冒各大銀行和金融平臺的App具有較大迷惑性和欺騙性。
2 如何防范電信網絡詐騙?
不輕信。增強警惕性和主動防范意識,不要輕信來源不明的電話、短信和網絡信息,不因貪圖小利而受到詐騙分子的蠱惑。
不泄露。妥善保管個人金融信息,不隨意轉借身份證、銀行卡,不隨意丟棄刷卡單、取款憑條和信用卡對賬單,不隨意點擊不明來源網站鏈接。
謹慎轉賬。涉及轉賬至陌生公司、單位、個人的,一定要提高警惕,事先做好求證工作。
此外,及時下載注冊國家反詐中心App,該App能有效攔截涉詐電話、短信。
3 遭遇電信網絡詐騙后該咋辦?
及時撥打110報警。受害人將錢打入詐騙分子賬戶后,詐騙分子會迅速將錢轉走。因此,報案時間距離被詐騙時間越短、提供的信息越準確,止損的成功率就越高。
注意保留保存證據。遭遇電信網絡詐騙后要注意保留保存轉賬憑證、聊天記錄、網址鏈接、下載的虛假App、電話錄音等證據,尤其是應準確記錄詐騙分子的銀行賬號、用戶名及開戶行,以便公安機關開展下一步調查。
積極配合公安機關調查取證。因為電信詐騙的覆蓋范圍廣,很多時候存在公安機關異地取證的情況,需要群眾積極配合公安機關做好筆錄,盡可能詳細地向公安機關敘述事實經過,并積極提供相關證據資料。
數據
今年以來,國家網信辦反詐中心排查打擊涉詐網址87.8萬個、App7.3萬個、跨境電話7.5萬個,并將其納入國家涉詐黑樣本庫。目前,國家涉詐黑樣本庫已涵蓋并處置涉詐網址318.7萬個、App46.9萬個、跨境電話39.7萬個,互聯網預警勸阻平臺預警超6億人次。
2021年6月,詐騙分子冒充浙江省某市派出所民警,聯系郭某稱其已涉嫌詐騙被立案,要求郭某登錄仿冒的某公安局官網查看立案信息,并將資金轉移到“安全賬戶”。郭某按照詐騙分子要求轉賬,合計被騙50余萬元。
案例
2021年11月,四川省張某某接到謊稱某電商的客服電話,稱張某某購買的尿不濕因質量問題可申請退款。張某某未通過官方渠道核實對方信息,按照對方指示進行相關退款操作,合計被騙7.5萬元。(記者 陳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