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水搭橋,遇山開路,你永遠可以相信浙江。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正和島(ID:zhenghedao),作者:十一,創業邦經授權轉載,頭圖來源攝圖網
【資料圖】
你印象中的農村是什么樣子?
磚瓦房、泥土路、臟亂差……交通閉塞、發展落后?
在浙江金華有一個這樣的村:它位于東陽市南馬鎮,村里邊,各種洋房別墅隨處可見,價值千萬的也不少。
再往里走,你還能看見一棟棟拔地而起的商品房,甚至還能看見豪華酒店、購物商場、游樂園、電影院等等現代化設施。
你要說它是城市,大家估計也不會懷疑。因為它的富裕程度,甚至超過了某些市。
去年,這個村的營業收入達到655億元,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6.5萬。
要知道,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萬元。
這個村的黨委主任更是說:“在我們村,家庭資產500萬以下是困難戶,1000萬剛起步,5000萬才算富,1個億以上的才真正是富裕戶。”
這個村叫做花園村。
一年進賬655億,這個村到底有多富?7月22日,CCTV-13《新聞調查》欄目對花園村進行了將近40分鐘的報道。
在節目中,一位村民要帶記者上自家洋房二樓轉轉,乘坐的是電梯。電梯在城市很常見,在農村卻不常見,在農民家中更罕見。
隨后這位村民還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的兩輛汽車,一輛馬自達,一輛上汽大通。
這還只是花園村的一個小小切面。
在花園村國際影城,排片表上都是最近熱映的電影,像《長安三萬里》《八角籠中》。
電影12:05開場,有村民12點出發,5分鐘就到了電影院。
村里還有一個五萬多平方米的商業中心,肯德基、蘇寧易購、瑞幸咖啡,這些一般組合出現在大城市、大商場里的品牌,也都出現在了花園村里。
當記者問花園村黨委書記邵欽祥,是否需要這些現代化的設施,他回答說:
“要是沒有這些公共服務,全國各地人在花園村就待不牢。你這個鳳凰要引進來,就要給他做好鳳凰窩。”
花園村這個“鳳凰窩”的建成與發展,與邵欽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知名貧困村,飛出“金鳳凰”早在40年前,花園村還不是今天的“鳳凰窩”,而是一個貧窮的小村莊,地處浙中山區的重重丘陵間,缺水少地,資源匱乏。當時村中只有183家農戶,共496口人。
可以說,當年花園村的窮,遠近聞名,甚至還被編進了民謠里:“村民花園不長花,草棚泥房窮人家,種田交租難糊口,擔鹽捉魚度生涯。”
這個村窮到什么地步呢?
因為缺少日常用水,村民需要到鄰村挑水用;
鎮干部騎自行車進村,第一天就摔斷了腿;
村里買了臺拖拉機,是一幫人用肩膀扛進來的;
因為路不好走,放流動電影的電影隊也不愿意來……
1976年,邵欽祥當選為花園村生產大隊長,當時的他22歲。
兩年后,邵欽祥結婚。當年,花園村的人均年收入僅為87元。
為了婚禮辦得體面,當晚邵欽祥好不容易從隔壁村借來了電,結果卻被隔壁村的小青年惡作劇地斷掉,婚禮陷入黑暗和混亂中。
這讓邵欽祥感到惱怒和羞恥,也讓他燃起了斗志:“人窮被人欺,村窮才受氣。那時我就在想,有朝一日,我一定要讓花園村富起來。”
村里自然資源缺乏,又沒有錢,怎么富起來?沒關系,找人!
1981年,邵欽祥先是找自己二哥和村里老書記各借了500元,三人集資辦了個蠟燭廠。
當時村里經常停電,蠟燭是家家戶戶的必備品,因此不愁銷量,很快邵欽祥就賺到了第一桶金。
為了擴大生意規模,他當年又開了一家服裝廠,并且經營得有聲有色。在服裝廠辦到第四年,利潤突破了50萬元。這對于當時的農村而言,是個天文數字。
窮則思變。除了邵欽祥,花園村的其他村民也在努力地尋找出路,希望通過經商辦廠改變貧窮的命運。
在上世紀80年代,花園村只有140多戶,但卻一下子冒出50多家戶辦聯辦企業。
后來,邵欽祥聯合花園村8家村辦企業,以及村里46家個體、私營企業,組建了花園集團。
這時候的花園集團,還是憑借低廉的土地、充足的勞動力,發展著勞動密集型產業。
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革,不少挑戰和瓶頸也隨之而來。
例如在上世紀90年代,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產品等,都成為花園集團和花園村面臨的難題,轉型迫在眉睫。
1996年是花園集團發展的轉折點,一個叫“維生素D3”的項目走入邵欽祥的視野,當時它在中國市場可以說是一片空白。
沒有先行者,也意味著沒有競爭者。
2000年,邵欽祥斥資2000萬元,一次性買斷“維生素D3”生產技術。
三年后,花園集團的“維生素D3”產品大舉進入國際市場,并成為全球最大的“維生素D3”生產企業。
如今,花園集團成為了一家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相配套的國家級企業集團。旗下有50多家全資和控股公司,名列2022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331位。
2022年,花園集團實現營業收入382億元。誰能想到,它的前身是做蠟燭和服裝的小工廠。
帶頭創辦這兩家工廠的邵欽祥,其本人及其家族以135億元的身家,在2020年胡潤百富榜上名列第401位。
當年那個立志要帶著花園村致富的年輕人,幾十年間不斷地踐行著自己的諾言。
從“一家富”到“全村富”,花園村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一人經商到全村創業,從“一家富”到“全村富”在邵欽祥看來,“由村變城”的關鍵,在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在央視的報道中,邵欽祥回顧了自己在花園村的投資建設之路:
1983年就在村里做了一條機耕路;
1984年就投資安裝自來水,裝進了每家每戶;
1986年就造花園影劇院,投資達到20多萬;
1989年,村里就造了五間辦公樓;
村里的路從4米寬,投資加寬到了33米……
在邵欽祥的帶頭作用下,2004年,花園村的人均收入已經突破了3.6萬元 。
對于這樣大規模的投入,邵欽祥把它稱為“以業興村”:自然資源不足,就要靠工業和服務業來帶動村莊的發展,還能以此帶動村民的創業熱情,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經濟來源的問題。
他認為,村子興旺了,人氣足了,倒過來能促進企業和村級經濟的進一步壯大發展。
花園村的核心地標——花園紅木家具城,就是邵欽祥將理論付諸實踐的成果。如今,這里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紅木家具專業市場之一。
2006年前后,花園村所在的東陽,興起了紅木家具生意,但花園村并不是紅木產地,也沒有地理位置的優勢。
所以當時大家只能在路邊租幾間房子,做著規模比較小的零散生意。
轉變出現在2010年,當時花園集團出資,建成了一個5萬平方米的紅木家具城,產業集聚開始發揮作用:產品種類多了,經銷商愿意來了,各家各戶的生意也好了。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如今的花園紅木家具城擴建到了50萬平方米,一條圍繞紅木的全產業鏈也建立了起來,包括木材、雕刻、油漆、機器設備等等。
如今花園村的紅木企業已經超過了2300家,一股“全村創業”的浪潮在村里興起。
就算是走在街角的村民住宅,你也時常能看到紅木手串的廣告。
邵欽祥介紹稱,紅木家具帶動了周邊城鎮幾十萬人致富,“生活靠集體,致富靠自己。花園村我來搭臺,老百姓上臺唱戲。有經濟頭腦的,都可以去開店辦廠。”
花園村民也不負邵欽祥所望,當年那個需要到鄰村挑水、向鄰村借電的貧困村,成為了浙江甚至全國聞名的富裕村。
而神奇的浙江,并不僅僅只有一個“花園村”。
浙江不只一個“花園村”如果說邵欽祥是花園村致富群體的縮影,那么花園村則是整個浙江農村的縮影。
像花園村這樣的土豪村,在浙江“遍地都是”。
網上曾經流傳一個段子:在浙江沒有一棟別墅,都不好意思稱自己是農村人。
“浙江的農村能有多豪華”的話題甚至一度登上了熱搜榜。浙江農村有多豪華呢?
這種豪華,你可以將它視為一種樸素的財富顯示。
還有網友收到浙江安吉一位農村朋友發來的照片,不禁夸贊:“這小民宿整挺好啊。”
結果朋友告訴他,那是他們農村的一個污水處理站。浙江農村的闊氣,可見一斑。
那么浙江的農村為何這么豪華?很簡單,有錢。
一直到2020年,浙江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36年居全國省區首位。
就在剛剛公布的《2023百強縣名單》中,浙江占了16個,上榜數量僅次于江蘇。其中花園村所在的東陽,就毫不意外地出現在榜單上。
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浙江搞錢,全國聞名。
遇水搭橋,遇山開路,你永遠可以相信浙江。
去年12月份,隨著疫情防控舉措的優化調整,浙江聞令而動,果斷“出擊”,全力拼經濟。
當時浙江“千團萬企拓市場搶訂單行動”在網絡上刷屏:由浙江省商務廳牽頭,組織超1萬家企業出國參加經貿活動。
浙江人搞錢,在全國也是遙遙領先。
隱秘如花園村的帶頭人邵欽祥,知名如近十年來承包了首富席位的丁磊、宗慶后、馬云、鐘睒睒等。
不管是在浙江的城市之中還是鄉土之間,是在制造業領域又或者是互聯網行業,財富平等地在其中流動。
勤勞、智慧、勇氣、團結一心、艱苦創業,不只是邵欽祥和花園村村民的底色,也不只是馬云、鐘睒睒等首富們的底色,更是整個浙商群體的底色。
從古至今,數量龐大的浙商活躍在全國甚至全球各地。為了過上好日子,這個群體所涌現的奮斗精神、拼搏精神、團結精神,歷經時間的洗禮也毫不褪色。
就算過程中遇到再多困難,也要“活下來,并要活得好”。浙江,值得!
參考資料:
[1].《浙江農民的壕,你絕對想不到》 鹽財經
[2].《花園村的故事》 CCTV-13《新聞調查》欄目
[3].《浙江一個人均年收入13.5萬的村子,雄心勃勃要直接升級為“市”》 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