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春日百花艷,茶香最風華,悠悠清茶香,春日采茶忙。眼下正是春茶采摘的好時節,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貢茶故里——匯灣鎮梅子埡核心茶區的各大茶園相繼進入“春茶”采摘期。
走進梅子埡茶場,漫山遍野的茶樹郁郁蔥蔥、縱橫交錯,嫩芽矗立枝頭,茶農們三五成群地穿梭在翠綠的茶樹間,靈巧的雙手在茶樹棚面上來回跳動,或提、或拔,嫻熟地將一片片嫩芽盡入簍中。
相傳,梅子貢茶最早產于梅子埡。春秋末期,梅子埡茶成為朝庭貢品。唐代,梅子埡茶被武則天欽定為御用茶,“梅子貢”因此得名,竹溪縣也因此贏得了“貢茶之鄉”美譽。
待到中午和傍晚,茶農們挎著裝滿茶葉的竹簍、提籃,陸續回到廠區排隊稱重。收茶人員根據茶農的編號,依次查驗茶葉采摘質量、評級給價、登記重量。
“每年的采茶季,除了本地勞動力外,我們都會從城關、水坪等周邊鄉鎮,用大巴拉一批采茶工人。”位于梅子埡村的竹溪縣貞富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師貞富介紹說,“頭茬春茶采摘得越徹底,二茬三茬發得起齊。今年我們還從河南、山東等地,請來了一批采茶工人。開園后,每天都有150人左右,我們實行編號管理,每個茶簍上都有一個編號,一個編號對應一個采茶工。工人們吃住都在茶場,生活有保障。”
“我每天可以摘鮮芽2斤多,一天可以掙200元左右。”來自河南的采茶工人張英華說,“我已經67歲了,本來想摘兩天就回家的,怕身體吃不消,但是老板說我摘茶葉手藝還不錯,不讓我走,讓我多摘一段時間。”“我每年都來這里采茶,農閑時節來采茶補貼家用,還是挺劃算呢。”“在家也沒事兒,過來采茶既能看風景,打發時間,又能賺錢補貼家用,算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她們邊采摘茶葉邊聊道。
常言道,自古香茗出深山,好山好水出好茶。近年來,梅子埡村以茶葉為主導產業,以產業振興為重點,狠抓鄉村振興工作。分批次推進茶園機械化管理提檔升級,目前該村茶園全部達到機修機采高效示范標準。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建立“流轉土地得租金,務工就業掙薪金,入股分紅得股金”的“三金”利益聯結機制,在帶動農戶增收的同時,也實現合作社穩步發展壯大的共贏目標。
同時,梅子埡村以茶資源、茶生態、茶文化為依托,深化茶科技,推動智慧轉型,建立生態智慧茶園。通過智慧茶園鄉村振興系統瞰景平臺,全國各地用戶都能同步觀賞到茶園美景。同時,借助產品溯源平臺、產品銷售平臺、實時監測平臺擴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形成“數控茶種植+云觀茶氣韻+舌品茶文化”的產業發展模式。
如今,梅子埡村現有茶園2000余畝,茶葉專業合作社4個,均是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主要生產名優茶及大宗茶。每年該村名優茶產量在10000斤以上,大宗茶生產年產量50噸左右。每年帶動務工人員達600余人,覆蓋周邊村人均收入增收4000元以上。僅竹溪縣貞富種植專業合作社常年聘用勞動力就150余人,每年發放工資300余萬元。(記者 余惠玲 通訊員 郭軍 宋明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