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包括北京在內的北方11省市區遭遇了罕見的極端沙塵暴天氣。7月底以來,河南、陜西、河北、北京和東北等地遭受暴雨洪澇災害。加拿大跨部門林火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20日,加拿大全國仍有1000多處山火在燃燒,其中6成山火處于失控狀態。
(相關資料圖)
受加拿大山火帶來的空氣污染影響,聯合國總部于6月8日首次放棄升旗。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正處于“水深”“火熱”,面對罕見極端的氣候變化,作為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的房地產建筑業的綠色低碳發展迫在眉睫。
為了推進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促進建筑降碳減污,加大綠色金融對綠色低碳建筑支持力度,8月25日,在《中國投資》雜志社、中科人才技術交流發展中心、全聯房地產商會金融工作委員會等支持下,由中國投資協會投資咨詢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金融分會協辦、北京萬家綠色信用評級有限公司承辦的“2023中國國際綠色金融與綠色低碳建筑論壇”在北京市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成功舉行。來自國家部委、社會團體、金融機構、國際組織、地產企業和媒體在內的100多位嘉賓參會。
在中國投資協會咨詢委產融平臺副主任、北京萬家綠色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創始人郭海飛主持下,以“綠色投資助力碳中和”為主題的“2023中國國際綠色金融與綠色低碳建筑論壇”隆重開幕。
中國投資協會投資咨詢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祝慧燁代表主辦方發表致辭,原國家質檢總局總工程師、北京華夏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兆彬,中國建筑節能協會會長武涌,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吳亞平,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房地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蔡真,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名譽副會長苗樂如,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金融分會委員、三峽資本副總經理、黨委委員劉弘毅,中城新型城鎮化基金副總經理、建設銀行廣東分行原副行長席榮貴,中央結算公司綠色金融研究部總經理、中債研發中心副總經理史祎,氣候債券倡議組織中國區負責人謝文泓等嘉賓出席論壇,并圍繞如何守住建筑質量安全“底線”、綠色金融與綠色電力如何推進建筑節能和低碳建筑發展,如何放松限制性措施促進消費增長、如何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基礎設施公募REITs政策、國內外綠色資管產品發展現狀與趨勢、中國與全球綠色和轉型債務市場最新進展發表主題演講。
招商蛇口產品管理部總經理助理孟偉和恒通集團綠建中心總經理李曉金分別作為綠色低碳地產央企和民企代表,分享了雙碳戰略行動和綠色低碳發展創新實踐。當代置業副總裁、第一資產高級副總裁李仿和華夏理財ESG事業部高級經理李瀟等嘉賓參與了“REITs助力產業園區和消費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圓桌沙龍,助力存量資產發行REITs打通直接融資通道。論壇還重磅發布了由中國投資協會咨詢委、標準排名和《中國投資》雜志聯合出品的《2023中國綠色低碳地產指數TOP30報告》。
房地產建筑業要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原國家質檢總局總工程師、北京華夏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兆彬在題為《質量安全是建筑高質量發展底線》的主旨演講中強調,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房地產建筑業對國民經濟發展貢獻很大、問題很多,迫切需要走綠色低碳轉型高質量發展道路。為此,劉兆彬提出以下五點建議:一是包括房地產建筑業在內的所有產業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一種信仰。好的質量才能確保提供安全可靠、價格合理、生態環保的產品,實現市場公平交易,建立消費者信任。二是房地產建筑業要抓住建筑材料和建筑設計質量兩大關鍵。一方面要發展綠色建材,另一方面要提升綠色設計質量。三是房地產建筑業在質量控制方面要大力提升過程控制和社會共治能力。四是要加快房地產建筑業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全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五是加快房地產建筑業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
中國建筑節能協會會長武涌在《大力推進建筑節能和低碳建筑發展》的主題演講中著重指出,包括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在內的建筑材料生產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28%,建筑施工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2%,建筑運行碳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22%,三者合計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52%。做好建筑領域的碳減排工作,就能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貢獻一半多的力量。
當前,城鄉建設領域呈現貫徹節能降耗、向可再生能源轉型、部署儲能系統、構建基于微網的分布式能源系統、發展光儲直柔系統、應用BIM等數字化技術等六大趨勢,綠色低碳轉型趨勢明顯。但也面臨一些制約因素:一是綠色低碳企業怎樣借助綠色金融實現企業發展;二是如何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進而形成轉型倒逼機制,比如全國公共建筑面積約為140億平方米,占全國房屋總面積的1/4,能耗占比高達1/2,公共建筑高能耗問題突出,將其節能減碳潛力逼出來,需要設計一系列機制;三是如何形成城鄉建設領域的碳交易體系,設計好碳交易體系,有利于建筑領域推動實現國家雙碳戰略部署,體制機制創新對建筑領域的綠色低碳轉型至關重要。
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金融分會委員、三峽資本副總經理、黨委委員劉弘毅在題為《綠色金融與綠色電力》的主題演講中介紹,截至2023年7月末,全國累計發電裝機規模2740GW。其中,清潔能源裝機規模1376GW,占比50%;太陽能新增裝機規模97.2GW,同比增長158%。在建筑行業,星級綠色建筑持續增加,裝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穩步提升,綠色建材應用進一步擴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采光照明技術、節水技術等,綠色建筑關鍵技術不斷取得突破。能源企業正在不斷加快清潔能源投資布局,深化綠色產業合作,助力包括建筑在內的眾多行業綠色低碳發展。
放松限制性措施促進消費和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在《放松限制性措施促進消費增長》的視頻演講中表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不僅是當前推動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也是中國經濟中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根本途徑。一是促進消費,要以堅持消費引領、實現市場主導、推動新消費成長、堅持綠色發展為原則。二是要積極促進實物消費不斷提檔升級。加快培育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推進住房租賃立法,保護利益相關方合法權益。三是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四是全力做好下半年擴內需促消費的工作,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建設,進一步激發人們的消費潛力。同時,著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大困難群眾社會救助兜底的保障力度。最后要注意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
在《如何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的演講中,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房地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蔡真強調,中國的房地產業風險更嚴峻、更復雜。從居民持有的實物資產占金融資產的比重來看,中國2016年數據為53.81%,美國2018年的數據僅為24.41%;從銀行房地產開發貸(含個人按揭貸款和保障性租賃住房貸款)情況看,自2011年到2019年峰值最高占比31%。而日本在房地產危機爆發前,其房地產相關貸款占比不到19%。
同時,這些年房地產業在高杠桿、高負債、高周轉模式下,房企合作鏈條變壞并由債務惡化房企向債務“健康”房企傳導。恒大暴雷后,對金融市場層面沖擊極大,其信用利差漲至接近380個基點(BP)。而美國爆發2008年金融危機時暴雷的房企信用利差最高不超過300個基點。比如,恒大導致嘉寓股份2021年凈虧損值吃掉了嘉寓股份十多年來的累加利潤。當前,房地產發展穩定基金亟待設立,以促進行業和企業穩定發展。房地產業是一個長周期行業,它會有冬天也一定會有春天。
REITs助力產業園區和消費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
在講解基礎設施REITs政策和建議時,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吳亞平指出,全國存量基礎設施資產約400萬億元,收益較好的基礎設施占1/4,約為100多萬億元。盤活存量基礎設施資產,提高存量資產運營效率,挖掘存量資產價值,能夠為新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新的資金來源。
基礎設施公募REITs政策要點如下:
一是多層架構。公募REITs實行“基金+專項資產支持計劃(ABS)全部份額+項目公司全部股權(及所有權或經營權)”多層架構,以規避證券投資基金“雙十”禁令。
二是權益導向。權益投資依賴項目資產信用而非原始權益人主體信用。公募REITs原則上可分派收益率經營權類不低于5%,產權類不低于3.8%,每年分派比例不低于90%。
三是支持行業領域包括倉儲物流、收費公路、軌道交通、供水和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大數據中心、產業園區、水利水電、保租房、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旅游、商場、購物中心和農貿市場等消費基礎設施等。
四是項目資產。公募REITs以使用者付費或經營性收入為主,原則上運營3年以上,不依賴第三方補貼等非經營性收入。首發資產評估凈值10億元(保租房不低于8億元),擴募項目不低于20億元規模。
五是發行認購。REITs基金公開募集且封閉運作,原始權益人須戰略認購20%以上份額,且20%部分自上市之日起持有5年以上。
六是對外借款。公募REITs可直接或間接對外借款,但不超過40%(基金總資產不得超過凈資產140%,杠桿率只有0.28倍),限于項目運營、維修改造和收購新項目——如借款收購新項目,借款不得超過凈資產的20%(收購新項目主要依靠基金擴募)。
七是運營管理。委托原始權益人或第三方機構運營管理;八是基金擴募。與首發項目資產要求相同,限于收購同類項目資產。
“公募REITs是高度市場化的金融產品,原始權益人要關注資本市場投資者的利益訴求,包括市場需求、價格機制、收益率、REITs兩層治理機制、激勵約束機制等。公募REITs雖然強調權益導向,但投資者本質上屬于財務投資人。”吳亞平補充介紹。
中城新型城鎮化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建設銀行廣東分行原副行長席榮貴在《購物中心市場與Pre-REITs投資》的主題演講中介紹,中國購物中心數量從2015年的4300家上升到2021年的7243家,年復合增長量高達26.88%;購物中心面積從2015年的2億平方米上升到2021年的4.8億平方米,年復合增長率達25.96%。
“受市場環境沖擊,我國購物中心大多數都面臨不同程度的財務困境和經營困境。國內金融工具不豐富、不完善。銀行商用物業抵押貸款、CMBS等公開市場融資工具存在嚴重問題,融資難度大,融資成本高居不下,一般不低于年化5.5%,進一步導致還款壓力增加,從而出現惡性循環。”
席榮貴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證監會同日出臺文件,將消費類基礎設施(百貨商場、購物中心、農貿市場等城鄉商業網點項目,保障基本民生的社區商業項目)納入 REITs范疇,意義重大,有利于改善企業財務報表,提高經營管理效益,使得估值定價得到市場認可。
在“REITs助力產業園區和消費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圓桌沙龍中,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名譽副會長苗樂如、當代置業副總裁、第一資產高級副總裁李仿和華夏理財ESG事業部高級經理李瀟建議理順REITs發行審批環節流程,加快出臺REITs所得稅減免措施,增強企業發行REITs積極性。
與會專家表示,當前,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產品豐富、市場成熟,未來綠色REITs也將取得長遠發展,成為綠色金融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綠色金融助力房地產建筑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以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為主、多種綠色金融工具蓬勃發展的綠色金融市場體系。截至今年6月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7.05萬億元,同比增長38.4%,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7.8個百分點;碳減排支持工具余額453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433億元,支持金融機構發放碳減排貸款超過75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余額245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648億元。
中央結算公司綠色金融研究部總經理、中債研發中心副總經理史祎在《國內外綠色資管產品發展現狀與趨勢》的主題演講中詳細剖析了綠色理財、綠色基金、綠色REITs、綠色信托、綠色保險等資管產品市場表現,雖然我國尚未出臺公募REITs產品的綠色認證標準,也沒有相關產品以綠色貼標的方式發行,但是目前發行的項目中,近半數持有的是綠色基礎資產,涵蓋能源、污水處理、產業園區、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類型,屬于《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中支持的項目。從當前REITs重點支持的十大行業來看,多數都有適用的現行綠色項目標準。對綠色REITs進行探索,有助于促進我國基礎設施領域的綠色低碳發展,也有利于給綠色低碳建筑創新融資方式,拓展融資渠道。
史祎還提出以下五條綠色資管產品發展建議:一是規范綠色資管產品的基本概念和判定標準,有序引導市場發展。二是完善公募融資主體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探索擴大披露主體范圍。三是構建統一的綠色資管環境效益信息披露標準,實現綠色金融產品無縫銜接。四是建立投資與環境效益相關聯的激勵機制,引導資金流向環境效益顯著的項目。五是鼓勵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推動市場健康發展。
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中國區負責人謝文泓在《中國與全球綠色和轉型債務市場最新進展》主題演講中介紹,2022年,中國在境內外市場發行了1550億美元(人民幣1萬億元)貼標綠色債券,同比增長35%;截至2022年末,貼標債券發行規模累計達到了4890億美元(人民幣3.3萬億元)。其中,投向建筑領域的募集資金減少了17%,為27億美元(人民幣181 億元)。部分由于CBI收緊了綠色建筑項目的篩選標準,這導致被納入CBI綠色債券數據庫的支持綠色建筑項目的貼標綠債比例降低。
截至2022年末, 中國發行人在境內外市場通過SLB和轉型債券共募集196億美元(人民幣1319 億元)。為協助水泥行業的氣候相關投資,維持市場可信度,CBI制定了水泥行業的轉型金融標準,并通過認證的方式協助水泥行業低碳轉型。債務市場在水泥行業脫碳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平均而言,債券占21家全球最大水泥公司融資組合的52%。
與會專家表示,最大限度發揮綠色金融對低碳轉型助推作用,需繼續凝聚多方力量、匯聚多方資源,多措并舉、多管齊下。
《2023中國綠色低碳地產指數TOP30報告》發布
萬綠信評綠色評估認證總監惠吉華在論壇上發布了由中國投資協會咨詢委、標準排名和《中國投資》雜志聯合出品的《2023中國綠色低碳地產指數TOP30報告》。
在對以往8年綠色地產指數編制的基礎上,2023年中國投資協會咨詢委和標準排名通過系統研究,制定了更為科學合理的綠色低碳地產評價體系。通過對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裝配式建筑和全裝修成品房等進行考察,除從新開工和竣工兩個維度進行統計和測算分析外,還引入了地產企業能源消耗以及建材消耗、施工建設、辦公等所產生的碳排放情況、主要污染氣體排放、水資源消耗、固體廢棄物排放以及環境信息披露等其他環境指標。然后通過綠色低碳地產指數評價模型,綜合上述指標從多個維度測算得出“2023中國綠色低碳地產指數TOP30”。
中海發展、綠城中國、首開股份、萬科集團、招商蛇口、新城控股、龍湖集團、保利發展、中國金茂、恒通集團和華潤置地11 家房企成為2023中國綠色低碳地產指數TOP30的前十名。其中,中海發展、綠城中國和首開股份位居2023中國綠色低碳地產指數TOP30的前三甲。
在論壇上,中國投資協會投資咨詢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祝慧燁為2023中國綠色低碳地產指數TOP30代表企業授牌。
綠城中國、恒通集團、首開股份、金融街控股、當代置業、中建東孚、中海發展、新世界中國、萬科集團、旭輝控股、中國金茂和保利發展榮登2023 中國綠色低碳地產(運行)TOP10。其中,綠城中國、恒通集團、首開股份、當代置業、中建東孚、中海發展、萬科集團和中國金茂在2022年均有項目獲得三星級綠色建筑運行標識。
萬科集團穩居“2023中國綠色低碳地產(住宅)TOP10”第一,中海發展和首開股份均上升1名,分別由去年的第3名、第4名上升至第2名、第3名。上榜的10家企業中,萬科集團、中海發展、綠城中國、中建東孚、當代置業和中國金茂6家企業在2022年同時有住宅項目獲得三星級綠色建筑設計和運行標識。招商蛇口有住宅項目獲得三星級綠色建筑設計標識。
數據測算結果顯示,保利發展、華潤置地和新城控股在2023中國綠色低碳地產(商業)TOP10中位列前三。在2023 中國綠色低碳地產(商業)TOP10中,保利發展、華潤置地、金融街控股、中國金茂、中海發展、招商蛇口、中糧大悅城7 家企業是國企,新城控股、旭輝集團2家為民企,遠洋集團則為混合所有制企業。上榜的10家企業中,在2022年擁有商業項目獲得綠色建筑三星級設計標識或近零能耗建筑設計標識的企業有保利發展、中國金茂、遠洋集團、中海發展和招商蛇口。
憑借在裝配式建筑領域的優勢,龍湖集團奪得2023中國裝配式建筑企業TOP10桂冠。入選“2023中國裝配式建筑企業TOP10”企業新開工裝配式建筑總面積達5212萬平方米。其中,招商蛇口、首開股份、中海發展、中建東孚、中國金茂均為國企,它們的裝配式建筑面積合計3334萬平方米,占上榜企業裝配式建筑總面積的63.96%。從竣工面積來看,入選企業裝配式建筑合計面積為1714萬平方米,而5家國企貢獻了逾八成,合計面積達1377萬平方米。
今年入圍的國企盡管只有5 家,但貢獻了六成以上的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以及八成以上的竣工裝配式面積,說明國企仍是中國裝配式建筑的主力軍。
中海發展、首開股份、龍湖集團、中國金茂、恒通集團、綠城中國、金隅集團、保利發展、華發股份、華潤置地、招商蛇口和萬科集團等房企入選2023中國全裝修企業TOP10。從建筑面積上比較來看,入選企業新開工全裝修成品房總面積達2866萬平方米,中海發展和首開股份二者合計面積約1181萬平方米,占比達41.21%。從竣工情況來看,上榜企業合計面積達1356萬平方米,中海發展和首開股份二者合計面積約1026萬平方米,占比高達75.65%。
值得關注的是,首開股份連續6年上榜,保利發展連續5年上榜,中海發展連續3 年上榜。
入選2023中國綠色低碳樓盤TOP10榜首的是綠城·北京沁園,首開?國風瑯樾位居第二名,第三名是中海?海上和集。此外,天賦星辰、愛情城三期、智慧樾府、新城璽樾春秋、龍湖璧山三期、煙臺萬科·城市之光、南通樾潤雅園入選2023 中國綠色低碳樓盤TOP10。
2022年獲得三星級綠色建筑運行標識的武漢北湖污水處理廠附屬辦公樓、檢測中心、宿舍等項目位居2023中國綠色低碳公共建筑TOP10榜首。緊隨其后的是2022 年獲得三星級智慧建筑預評價的天津寶坻吾悅廣場項目。北京新機場東航基地生活服務區一期項目榮登2023中國綠色低碳公共建筑TOP10探花。
深圳大梅沙萬科中心總部、廣州地鐵設計研發大樓、西安機場物流業務配套辦公樓、國網浙江溫州供電公司鹿城供電服務部七都供電所等4個三星級綠色建筑或近零能耗建筑設計標識項目,長春凈月經濟開發區德國大陸汽車電子產業園區、石景山首鋼制氧主廠房改造項目2個三星級綠色運行標識項目,以及二星級綠色項目中國華電大廈西樓入選2023中國綠色低碳公共建筑TOP10。可以看出三星級綠色建筑項目領跑綠色低碳公共建筑。
內蒙古大學南校區三期、漳州市谷文昌干部學院二期、無錫錫山第二實驗小學、惠州仲愷中學初中部( 二期)、沈陽恒久安泰公司法庫三面船中心小學綜合樓節能改造項目、涇河新城第三小學、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 未來城校區圖書館、天津理工大學新建電氣電子教學科研樓、坪地街道六聯小學節能改造工程(生態樓)、溫州理工學院提升改造二期工程入選“2023中國綠色低碳學校TOP10”。上榜名單中內蒙古大學南校區三期項目為綠色建筑評價標識三星級項目;而坪地街道六聯小學節能改造工程(生態樓)和溫州理工學院提升改造二期工程均為近零能耗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