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資料圖)
在進入10月之后,醫美概念股整體走強。哈三聯、蘇寧環球,以及半路出家的朗姿股份都掀起了漲停潮。不過,在看著“很美”的醫美賽道上,朗姿股份并沒能依靠醫美業務成功翻身。
根據此前披露的年中報,朗姿股份陷入了利潤暴降的局面。或許資本市場認為朗姿股份未來的業績預期已被透支。下半年以來,朗姿股份的股價一直在波動中。
雖然朗姿股份早在2015年就布局多元化業務,進行跨界業務的發展。但從女裝到童裝,再到電商,最后乃至并購醫美,這些發展支線似乎都沒有改變朗姿股份逐漸疲軟的業績。
凈利遭遇滑鐵盧,朗姿無力回天
回顧一下此前朗姿股份披露的2022中報,營收結構:女裝41.27%,醫美34.76%,嬰童22.42%。上半年總營收約18億元,同比增加1.1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約925萬元,同比減少9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1307萬元,同比下滑85%。
營收微增1%,可以說是維持原狀,但凈利卻是大跌9成,朗姿股份究竟是哪里出現了問題。
2011年登陸A股中小板市場的朗姿股份曾是純女裝企業,上市之初業務為品牌女裝的設計、生產與銷售,主攻高端女裝市場。
在上市之初,朗姿股份實現了較為不錯的增長。但很快,朗姿股份收入和凈利潤的增長速度逐年放緩。早在2013年開始增收不增利的情況就有了苗頭,凈利潤增速遠低于收入增速。
2014年并購的童裝阿卡邦更是從并表就開始虧損。2019年虧損8733萬元,今年上半年也幾乎沒有盈利。
而女裝業務主要集中在兩個子公司,北京朗姿和北京萊茵,這兩家公司從2018年就開始虧損且在持續擴大。今年上半年,北京萊茵虧損670萬元,北京朗姿虧損1896萬元。
簡單來說就是,近幾年營收占比七成的服飾業務持續虧損,拖累了朗姿。拆分三大業務板塊再分析,女裝在上半年下滑最厲害,同比減少10%;嬰童業務下滑0.45%,變化不大。唯一有增長的是醫美業務,同比增長18.5%。
女裝和嬰童服飾這兩個業務都屬于“賺辛苦錢”,被替代性很高。加上這兩塊業績正在萎縮,朗姿股份上半年關閉了服裝40家門店,所以醫美業務成為了朗姿股份的提振之器。
但如果醫美真的如此賺錢,朗姿股份的凈利潤也不至于是這個表現。再拉長周期分析一下醫美業務的情況,就有答案了。
2018年,朗姿股份醫美營收增速87.6%,2021上半年增速為49.5%,但到了今年就只有18.5%,醫美的增速在急速下降。
同時更重要的是,醫美賽道火熱,醫美機構競爭過于激烈,凈利潤受到營銷費用擠壓,空間不大。2021上半年醫療美容營收5.3億元,營業利潤卻僅0.21萬元,同比降低38.31%,出現較嚴重的“增收不增利”。
面對利潤的大幅下滑,朗姿股份歸咎于上半年疫情反復的影響所致。但事實上朗姿的醫美業務近年的毛利潤一直處于低位。由于醫美服務端高昂的獲客成本,朗姿的醫美診所仍掙扎在盈虧平衡線上。隨著醫美市場的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不賺錢已經成為朗姿當前面臨的最大困局。
但顯然朗姿股份還是十分看好醫美賽道,在9月份朗姿股份發布公告,打算以1.58億元的價格,收購昆明韓辰醫療公司75%的股份。就是不清楚朗姿股份還有多少資本經得起繼續折騰。
減持套現,朗姿欲拋棄若羽臣
這廂朗姿股份在溢價收購醫美公司,那頭曾經被朗姿股份奉為座上賓的若羽臣,慘遭減持。要知道,朗姿股份是若羽臣的第二大股東,在2020年若羽臣上市后,狠狠地賺了一筆。
如今朗姿股份選擇減持若羽臣的股份,相信與朗姿股份近幾年多元化業務轉型收效甚微有關。
在主業下降的情況下,朗姿從2014年開始正式轉向多元化戰略,以收購的方式維持企業規模。光2014年一年,就達成了18宗并購交易。從多元化布局來看,朗姿股份不管是女裝,童裝,還是醫美,主要還是集中在女性消費的市場進行產業鏈的延伸。
從業務拆分來看,服飾業務向來無法產生高估值。2016年朗姿股份進軍醫療美容服務業務,旗下主要運營“米蘭柏羽”、“晶膚醫美”和“高一生”三大品牌。
朗姿醫美業務營收,從2016年開始的8600萬元,做到2021年的8.12億元,5年時間翻了10倍。可以說朗姿股份如今的市值空間,基本全靠醫美來支撐了。
受益于醫美板塊持續火熱,朗姿股份股價不斷創下新高。2020年之后,醫美行業出現了大爆發式發展,朗姿股份的率先布局讓公司站上了風口。公司股價從2020年初的7元每股左右一路狂飆,到了2021年初每股價格已經超過70元,短短時間內市值翻了10倍。
朗姿股份才剛剛嘗到甜頭便戛然而止。進入2022年初,醫美賽道的熱度急轉直下。強如愛美客、華熙生物,市值蒸發近千億。疊加行業紅利退潮,市場已在用腳投票。截至10月10日,朗姿股份的股價為21.15元,對應市值為93億元,距高點已腰斬。
最重要的是,在納入醫美業務之后,朗姿股份的營收規模盡管有所增加,但整體上并沒有改變朗姿業務低迷的走向。
朗姿股份其實比華熙、愛美客、華東醫藥這些公司要多一些負面新聞和競爭壓力。去年股東清倉式減持,讓朗姿很尷尬。畢竟下游醫療機構,競爭環境太混亂了。而且,其他上市公司完全可以通過收購醫美機構,來進入這個行業。
總之,目前市值的跌勢,也可以看成是市場給朗姿在醫美賽道冷靜考量的契機了。
簡而言之,減持套現的背后,折射出朗姿內外兩方面的困境,其一是朗姿股份自身多元化的發展困局,其二才是若羽臣是否具有長期投資價值。
2020年9月,若羽臣正式在深交所上市,同年公司實現的營業創下歷史新高,然而利潤方面卻開始呈現出了疲軟的態勢。
2021年至2022上半年間,若羽臣凈利潤不僅沒有增長還出現了大幅下滑的狀態。根據財報顯示,若羽臣上市之前的2019年僅僅一個季度就可以實現3600余萬元經凈利潤的公司,如今整個上半年僅僅只有911.5萬元。由此可見,無法再給朗姿股份掙更多錢的若羽臣,幾乎成為棄子。
朗姿的轉型陣痛期,何時停止
平心而論,無論朗姿股份在傳統服裝業的韌性深耕,還是跨界醫美業的志在龍頭,都值得欽佩。朗姿股份的多元化轉型,已有七、八年時間。企業起伏、產業興衰,本是常態。但資本市場趨利,并不會給朗姿股份留有更多的試錯時間了。
目前,朗姿的醫美業務占公司營收比例已經超過30%,可以說初步完成了轉型。但行業內的大部分利潤都被上游公司收割,像朗姿股份這樣的中下游機構不僅議價空間小,還要面臨激烈競爭。
值得注意的是,朗姿頻繁擴張收購的新機構還在投入期,更重要的是醫美項目營收比例失衡,對單體醫院依賴嚴重也是其面臨的潛在危機。
醫美是朗姿賦分出手最晚但力度最大的一個多元化領域。在朗姿旗下的眾多醫美機構中,僅擁有4家機構的米蘭柏羽在公司醫美營收中的占比接近65%,而米蘭柏羽旗下的一家醫美機構便已占據超4成比重。
與此同時,公司前5名醫美機構的收入,在醫美主營業務中的比重便已接近80%,比例失衡嚴重。
朗姿的醫療美容業務主要分為非手術類項目與手術類項目。根據報告數據,今年上半年,朗姿手術類醫療美容收入僅占22%,而非手術類醫療美容營收則占比78%。由此可見,受市場消費趨勢影響,朗姿在醫療美容項目上面的成績參差不齊。
朗姿股份在醫美機構的運營能力上,顯然還沒有證明自己。而今年,醫美行業又被帶上監管“緊箍咒”。資本最關心的是,長時間未能脫離轉型陣痛期的朗姿,又該如何繼續保持這艘大船的航行速度呢?
結語
盡管朗姿股份十分激進并有開拓精神,但是其屢次自我變革尋求轉型、甚至大膽跨界的動作,并沒有達到市場的預期。幸好重重危機中亦有斑斑曙光,2022上半年,朗姿女裝在電商渠道較上年同比增長約20%,主營業務仍有可取之處。
任何轉型都如履薄冰,并非一蹴而就。作為跨界玩家,朗姿股份靠“買買買”入局醫美賽道,固然也能繼續講故事,但是想要自圓其說,還需要等待市場檢驗。因此朗姿股份想要實現周期穿越,貴在戰略定力以及實操的精準性,期待朗姿股份成為一塊經得起重重考驗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