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顯著感受到,最近一兩個月,A股殼交易比之前熱了不少,托咱們找上市公司資源的人也多了起來。”一位專營并購業(yè)務的投行高管日前告知我國證券報記者。
(資料圖)
據記者不完全統(tǒng)計,7-10月,謀劃控制權改變的A股公司數量分別為4家、3家、5家和7家;11月以來,已有4家。“要買殼的以當地國資為主,要賣殼的也不少。咨詢殼業(yè)務的國資較多。”一位資深商場人士表明,“殼價值長時間是跌落的,目前還不行便宜。”
多因素共同作用
11月8日晚,碳元科技公告稱,近日收到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徐世中告知,擬將部分公司股份進行協(xié)議轉讓,并作出表決權托付相關安排,同時涉及非公開發(fā)行A股股票相關事宜。若該等事宜終究達到,將會導致公司控股股東及實控人產生改變。
碳元科技成立于2010年8月,2017年3月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停牌前公司總市值為26.73億元。近些年,碳元科技運營壓力加大、墮入長時間虧損的困境,特別2021年虧損高達4.6億元。
同日,中來股份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林建偉、張育政正在謀劃經過向交易對手方協(xié)議轉讓其持有的部分股份及托付表決權等方法實現控制權改變事項。
中來股份成立于2008年3月,2014年9月登陸創(chuàng)業(yè)板,停牌前公司總市值為189億元。差異于碳元科技,深耕光伏行業(yè)的中來股份今年前三季度成績體現不俗,公司實現運營收入76.24億元,同比增加84.48%;歸母凈利潤為3.43億元,同比增加365.09%。值得一提的是,林建偉、張育政兩人曾在2020年追求轉讓公司控股權,但無果而終。
除了上述兩家公司,11月以來,還有兩家A股公司發(fā)布謀劃控制權改變公告。據記者不完全統(tǒng)計,7-10月,謀劃控制權改變的A股公司數量分別為4家、3家、5家和7家。
聯(lián)儲證券總裁助理尹中余在承受記者采訪時表明,三個主要原因推升近期殼市有所升溫:一是殼價下移,有利于國有本錢出手;二是部分產業(yè)本錢的流動性或許有所緩解;三是上半年小盤股比較活潑,偏好做一二級商場聯(lián)動的玩家又開端蠢蠢欲動。
當地國資活潑
多位受訪人士以為,當時A股殼市的需求方以當地國資為主。“國資買殼一直沒有落潮,而且殼價也降了,基本在27億-30億元這個區(qū)間,比上一年便宜10%左右。另外,部分上市公司老板覺得運營不動了,也樂意賣殼。”云榮本錢辦理合伙人湯浩告知記者。
至于國資買殼動力不減的原因,尹中余坦言:“有的是為了讓當地多一家上市公司,有的是為了把平臺公司的報表做得更好看,也有一些國資買殼帶有招商引資的性質,期望上市公司可以在當地投資。”
湯浩表明:“部分國資買殼寄期望于上市公司可以遷址當地,但操作起來比較困難,國內對上市公司遷址束縛少的城市寥寥無幾。對于遷不了的,會期望上市公司把中心子公司的總部設在當地。”
不過,當地國資入主后到底能給上市公司帶去多少助力,仍有不確定性。“一些當地國資買殼后的效果不是太好,不管是二級商場體現,仍是成績體現。”尹中余說。
記者注意到,無論是當地國資,仍是產業(yè)本錢,在近期控制權轉讓的交易方法中,定增的方法頻頻亮相。湯浩表明:“從上一年開端,許多當地國資買殼能給的溢價率上限降到了20%-30%,所以有時為了攤薄協(xié)議轉讓的高溢價就會把定增參加,因為定增采取鎖價發(fā)行,可以攤薄總的溢價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