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有十四五規劃數據,盡管有一些交運分析師給出了未來量價的分析邏輯,但是市場上的幾乎所有投資者,還在拿后視鏡看待航空業,對未來即將到來的超級盈利周期,毫無察覺。
疫情前十年,航空業為何跑輸其他行業?
航空業被股神說成最沒有投資價值的行業,過去十年,航空業股價漲幅,可能在A股所有大類中排名墊底。航空業為何會跑輸其他行業呢?
【資料圖】
全民航2009年飛機數1417架,旅客周轉2.3億人次,客座利用率76.3%,收入2120億,平均票價921.7元/人次,單機收入1.5億。利潤總額74億,按3.5億/架飛機,可以購買21架飛機,假設50%負債率,可以支撐內生增長42架飛機,當年增加158架飛機,也就是多出來的116架飛機需要依靠股權融資才能滿足資本開支需求。
2019年飛機數3818架,旅客周轉量11705.3億人公里,旅客周轉6.6億人次,收入6487.2億,平均客座率83.2%,平均票價983元/人次,0.5542元/人公里,單機收入1.7億。利潤總額261億,可以購買150架飛機,當年增加179架飛機,基本處于內生性擴張邊界。
十年來,盡管行業運輸量增長了180%,但是票價基本維持不變,大幅落后于物價指數cpi的增長,背后的邏輯,恰恰是因為行業需求快速擴張,在這個時期,業內公司的戰略,首先是要爭奪市場份額。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航司需要維持較高的資本開支購買飛機,建設航網,爭奪客源,使得價格處于次要位置。
關于這一點,這跟互聯網行業在快速擴張期間燒錢搶份額是一樣的邏輯。增量時代不搶,未來進入存量時代,發展的窗口就閉合了。
價格上的停滯不前,使得航司利潤水平一直處于偏低的位置,但是資本開支降不下來,那就不得不一次次股權融資,使得二級市場股東股權不斷被稀釋,而利潤卻不見增長。
未來有什么不一樣?
1. 發展階段不一樣了。對比2009年和2019年,09年飛機增加158架,增速達到了11%,2019年飛機增加179架,增速降到了4.7%,對市場份額的爭奪已經大大緩解了,這背后也是因為民航局的控總量調結構政策,約束了行業間的過渡競爭,使得行業得以良性發展。
2. 資本開支不一樣了。2009年利潤總額僅74億,按3.5億/架飛機,可以購買21架飛機,假設50%負債率,可以支撐內生增長42架飛機,當年增加158架飛機,也就是多出來的116架飛機需要依靠股權融資才能滿足資本開支需求。2019年利潤總額261億,可以購買150架飛機,當年增加179架飛機,基本快處于內生性擴張邊界了,也就是說假如沒有疫情干擾的話,行業即將步入內生性增長階段。
3. 十四五期間,史上最嚴控總量。2021年底飛機數4054架,年增加151架,其中客運飛機增加139架,已經低于2009年的飛機絕對增加值。整個十四五期間,飛機的增速都不會超過5%。
增速放緩意味著什么?
1. 意味著民航業大的市場格局已經固化下來了,市場份額優先的策略,要向利潤優先的策略轉移了,份額讓位于利潤,疊加票價市場化改革所積累的票價彈性空間,未來民航業的利潤率將會得到非常明顯的改觀。
2. 民航業的周期性擾動將有所緩解,供給周期消失,只剩需求周期和油價周期,而需求和油價又是天然對沖的,所以未來周期擾動會越來越小,趨于平穩。
3. 回看美國航空業,從2012年開始到2018年,期間行業收入幾乎不怎么增長,但是行業利潤在這幾年翻了6/7倍,股價也都翻了6/7倍。
4. 由于航空業機票實行預售制,行業一旦進入成熟期,航司現金流非常好,疊加每年大量折舊釋放出的現金流,所以美國的航司,在那幾年都大比例分紅,就連股神都忍不住買了一大把航空公司
作者:鋒談慧語鏈接:https://xueqiu.com/5135726117/239815841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