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A股紡織服裝上市公司2022年年報預告進入尾聲,2022年不尋常的一年中,提前發現公司經營情況變化較重要,而受疫情沖擊、地緣政治沖突、歐美加息等影響,2022年宏觀環境較為復雜,部分企業業績也承受了較大壓力。
第一紡織網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月31日晚間,A股共有45家紡織化纖類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年報業績預告,其中,4家企業預增,13家公司首虧,19家公司預減,對于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企業普遍表示,系受到國際局勢、能源危機與疫情反復等國內外宏觀因素交織驅動與影響,尤其上半年度各地封控時間較長導致物流受阻、客戶交流不暢,同時行業競爭加劇、終端需求疲軟,加之國際環境方面能源危機導致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等原因所致。
業內人士認為,從紡織制造板塊來看,板塊內上市公司多為出口型紡企,優質紡織制造企業受益于老客戶供應鏈份額提升、新客戶持續拓展以及人民幣貶值帶來的競爭力提升(部分企業受益于防護產品需求顯著提升)等因素,營業收入實現了雙位數增長。
據第一紡織網統計,2021年度,A股36家紡織制造類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303.30億元,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90.83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36家紡織制造類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49.07億元,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64.65億元。
首創證券分析師陳夢認為,紡織制造板塊多以出口型紡企為主,同時布局海內外產能,受國內疫情影響相對較小,前三季度收入及業績表現均強于服裝家紡板塊。各細分領域龍頭憑借其核心優勢,特別是受益于老客戶供應鏈份額提升、新客戶持續拓展以及人民幣貶值帶來的競爭力提升(部分企業受益于防護產品需求顯著提升)等因素,營業收入實現了雙位數增長。但也要看到的是,2022年前三季度,紡織制造板塊收入增速整體弱于預期,其主要原因在于2022年下半年以來,出口紡企下游客戶受到俄烏沖突、歐美通貨膨脹、庫存高企等因素影響,向制造商下單需求逐步走弱,不過在人民幣貶值、國內防控產品需求提升以及歐洲御寒需求等因素影響下,紡織制造板塊單三季度的營業收入仍實現雙位數正增長。
據第一紡織網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度,A股38家化纖制造類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907.17億元,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641.45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38家紡織制造類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510.53億元,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244.90億元。
據介紹,化纖行業承接上游石化行業,與下游紡織服裝相關行業,同時受原料價格波動及宏觀經濟景氣度影響,龍頭企業利用體量優勢、產業鏈優勢可以持續擴張產能。而從2022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棉花等原材料價格上漲至近年來的高位,能源及人力成本持續上漲;同時,紡織制造企業的訂單報價大部分在上一年度確定,致使紡企在成本端面臨一定壓力,2022前三季度紡織制造板塊毛利率整體有所下滑。7月以來,棉價受需求影響逐漸下調,氨綸等化纖價格自年初的高點持續回落,伴隨紡織制造企業高價原材料逐漸消化,四季度紡織制造企業盈利空間有望改善。具體來看,紡織制造細分領域頭部企業具備更好的成本消化能力,一方面來自下游的訂單規模優勢使其能夠部分消化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基于與客戶穩定的合作關系,成本加成的定價模式使其能更好的將來自原材料等的成本壓力向下游傳導。
陳夢表示,受俄烏沖突、歐美通脹、品牌方進入清庫存周期等因素影響,海外需求已出現明顯放緩。根據出口紡企近期情況,下游客戶普遍存在下單謹慎及訂單推遲的現象,預計下游庫存承壓的影響將持續到2023年上半年。各細分領域頭部企業憑借海外產能有序投放、在老客戶中的供應鏈份額提升、新客戶持續拓展以及優于同業的快反能力強等優勢,抵消了部分外需回落對訂單的不利影響,同時考慮到客戶對于現貨的小批量補單、追單,細分龍頭收入端韌性更強。
雖然2022年前三季度,國內疫情多點反復對零售端造成顯著沖擊,但隨著疫情形勢緩和、物流運輸逐步恢復以及銷售旺季來臨,消費環境已呈現弱勢復蘇的態勢。從上游來看,原材料價格已逐步從高位回落,龍頭企業在智能制造和規模效應下對成本的消化能力較強;人民幣持續貶值使外貿企業出口競爭力增加;龍頭企業較早布局海外產能,產業鏈一體化優勢明顯。
在陳夢看來,伴隨中國大陸勞動力及原材料成本上漲、貿易摩擦等影響,2010年后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東南亞等地轉移。目前產業鏈專業化分工趨勢明顯,品牌運營與制造分離模式成為行業主流。近年來,除制造成本外,品牌方更加注重考察制造商的開發設計能力、快速響應能力、批量生產能力、產品質量及交付及時性等多個維度。當然,不排除疫情的持續擾動仍將使整體消費環境具有不確定性,同時將進一步推動行業競爭格局分化,細分龍頭有望在疫后復蘇階段進一步強化領先優勢。(第一紡織網 mar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