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瑞德于2019年11月15日收到證監會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公司未按規定披露與阿克蘇信誠城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德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城支行之間的重大訴訟,公司被罰60萬元。
僅僅過去半年多的時間,2020年6月17日,公司再次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這次是未如實將出售杰之盟股權交易披露為關聯交易;未按規定披露與關聯方發生的非經營性資金往來等違法行為,被證監會處罰30萬元。
表面上看,公司損失不大,但是根據《證券法》等有關法律,投資者可以起訴并索賠,實際賠償金額將遠遠大于這90萬。
(資料圖)
甚至有律師團隊墊付起訴費用,召集受損的投資者。
依據“三年訴訟原則”,索賠截止時效分別為2022年11月19日和2023年6月19日。
凱瑞德的2020年年報顯示,公司因未決訴訟計提的預計負債高達2900萬元。
剛剛發布的2022年年報顯示,公司通過司法重整明確了清償安排,預計負債降到了236萬元。
一、慘淡經營飄忽不定的上市之殼
和絕大多數上市公司不同,凱瑞德的核心業務風雨飄搖居無定所。
2016 年,公司主營業務由紡織業務變更為互聯網相關業務;2019 年,公司主營業務為煤炭貿易業務;2020-2021 年度,公司主要開展煤炭貿易業務及房屋租賃業務;2022 年度,公司主要開展煤炭貿易業務。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制圖:詩與星空
這也意味著,公司的歷年財報幾乎沒有什么可對比性。公司存在的價值就是維系一個上市公司的殼。
然而,在IPO正常化和注冊制全面放開的現在,上市公司殼幾乎沒有什么價值。
如果公司無法找到正常的能夠帶來營收和利潤的核心業務,那么在退市新規的嚴格執行下,距離退市指日可待。
二、水分過多的“核心業務”
年報顯示,公司現在的核心業務是煤炭貿易業務,并以自營和代理兩種模式開展,其中主要通過自營模式開展、代理模式為輔。
煤炭貿易自營業務是根據自己的銷售規劃、 結合市場行情走勢向焦煤廠、煤炭經銷商等采購焦炭、焦沫以及煤炭制品等存放倉庫后, 再根據市場價格行情商業談判進行銷售以賺取市價價格波動價差,供應商、客戶的選擇,產品價格的確定均由公司自主選擇、商業談判確定,自貨物從供應商采購到交付客戶,中間涉及的運輸、倉儲以及產品市場價格波動等風險均由公司自身承擔。
該業務模式優點在于盈利能力較強,對業務的上下游能自有掌控,業務的穩定性、延續性較強,不足點是需要自己承擔運輸、倉儲、市價價格波動帶來的各項風險。
煤炭貿易代理業務是向洗煤廠、煤炭經銷商采購客戶需求的各類高、中、低硫等煤種,對外銷售以賺取貿易固定價差。
該業務模式優點在于無需承擔業務風險,但不足點是盈利能力弱。
自營業務模式很像一些所謂的供應鏈企業,本質上是做供應鏈金融,但替上游和下游分別承擔了風險,只收微乎其微的手續費,一旦暴雷會損失巨大。
年報顯示,公司的核心業務毛利率只有3%左右,如此低的毛利率,幾乎很難將發生的費用包住。
現金流量表顯示,公司連續兩年的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都是負數,公司賬面現金只有2000多萬,長短期借款都為0(其實是借不到錢),這說明公司的經營模式難以為繼。
更為離譜的是,公司3.6億的營收額,全部員工只有31人,其中銷售人員只有10人。
他們是如何實現人均銷售額3600萬的?!
根據證監會的退市新規,上市公司的營收要剔除掉大宗貿易。所謂大宗貿易,就是沒有實質業務的“倒單式”業務。
凱瑞德的所謂煤炭貿易,就非常像這種大宗貿易。如果不幸隨后收到年報問詢函,要求剔除掉大宗貿易,那么公司可能就有退市風險了。
三、一廂情愿的賣殼
對于未來,公司幾乎沒什么選擇,只能繼續轉型,直至找到能夠盈利的商業模式,否則會自動退市。
對于2023年的經營,公司做了兩點規劃。
一方面,做大做強煤炭貿易業務。立足現有的煤炭貿易自營業務,利用股東帶來的資源優勢,積極加大煤炭貿易自營業務的市場拓展、拓寬客戶及供應商輻射地,深挖煤炭重點區域,構建穩定的供應商及客戶群體,確保業務穩定發展的同時,實現業務規模和業務利潤的雙向增長;
星空君認為,這個規劃價值不大,因為公司的煤炭業務毛利率實在過低,還有很大的暴雷風險,公司也沒有足夠的現金流來維持長期的經營,不如看第二點。
另一方面,探索引進優質實體資產,進一步改善公司的資產結構、資產質量及盈利能力,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影響力,實現公司的健康長遠發展。
這個規劃,說白了就是賣殼(重大資產重組),引入新的業務,換發新生。
但問題又來了,在全面注冊制放開后,一家優秀的公司如果想上市,是沒必要買殼的,直接走正常的IPO流程即可。只有公司資產負債結構存在隱患,通過正常的IPO流程難以上市的企業,才有可能選擇買殼的方式上市,這種公司,也很難給凱瑞德真正帶來效益,弄不好又是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