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僅僅半年多時間,《經濟日報》副總編董少鵬同志就寫了兩篇《挺起A股的脊梁》的文章,從不同角度暢談如何促進市場穩定、恢復市場信心、增強投資者熱情的想法,很有建樹,也頗有新意,符合當前及今后A股市場實際。
按照政治局會議提出的“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要求,相關各方確實都應當齊心協力、各盡所能、想方設法,推動資本市場穩定,促進資本市場活躍,最大限度地把投資者吸引到市場,提振他們的投資信心,釋放他們的投資熱情,共同把A股市場做成全球最好的市場之一。因此,筆者也對如何“挺起A股的脊梁”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挺起上市公司的脊梁。上市公司的好壞,上市公司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A股的穩定。董少鵬同志在文章中也提到,目前,我國5000多家上市公司絕大多數運營穩健,在已經披露上半年業績的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凈利潤同比增長的超過53%。這是事實,也基本符合當前上市公司的基本現狀。關鍵是,在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業績不佳、成長性不強、行為不規范、管理不到位的公司,數量也不在少數。恰恰是這些公司,對投資者的心理影響是非常大的,是市場的不穩定因素。如何讓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提升,整體盈利能力增強,整體競爭力提高,才是穩定A股市場最重要的方面,也是最緊迫的內容。要挺起A股的脊梁,首先必須挺起上市公司的脊梁。
挺起監管工作的脊梁。監管是資本市場能否穩定健康發展的關鍵,也是資本市場走正路、行正道的保障。監管嚴厲、監管行為規范、監管手段科學、監管方法有效,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投資者,才能行為規范,才能管理有序,才能確立價值投資理念,才能避免或減少投機與炒作,才能杜絕各種虛假信息、內幕信息、違規操作。從近年來管理層的目標和行為來看,總體上講,監管是不斷加強、不斷深化、不斷推進的,取得的效果也是比較明顯的。但是,在有的方面,仍然顯得比較薄弱,有點考慮過多的現象。譬如企業退市問題,就有點縮手縮腳,有點放不開手腳,沒有讓那些真正的垃圾企業徹底退出市場,從而給優質企業入市帶來更多的空間和機會。同時,對企業違規的處罰,也過于溫柔,包括大股東、董高監、獨立董事以及中介機構、保薦機構等的處罰,總體上是以“輕”為主,而不是從嚴處罰,繼而給了違規者僥幸心理。因此,如何挺起監管的脊梁,也是A股能否雄起的重要方面。
挺起機構投資者的脊梁。這是當下A股市場最為缺少的能量,也是A股市場最需要增加的能量。董少鵬同志在文章中強調,“機構投資者特別是大型機構投資者維護市場價值中樞穩定,不僅需要真金白銀,也需要對經濟形勢、市場前景和價值判斷有所擔當,發揮引領作用?!边@段話說得非常有力,也非常果斷,更非常正確。問題在于,對機構投資者來說,如何才能讓他們挺起脊梁,有些方面的政策障礙也是需要消除的。尤其是政策穩定,就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如保險資金入市的問題,在2015年險資大規模入市時,就因為發生了寶能收購萬科股票的事,當時的保監會就對保險資金做出了很不理智的政策限制,導致恒大等只能巨虧退出上市公司。這樣的行為,實際是很傷機構投資者的心的,會讓險資等入市小心而小心、謹慎而謹慎的。對機構投資者的行為可以用制度規范,但決不能大棒揮舞,不能“一刀切”。否則,會讓他們瞻前顧后,很難挺起脊梁。
挺起投資者賠償的脊梁。如何讓投資者利益不受損失,如何讓違規者付出慘重代價,如何讓市場“黑天鵝”越來越少,處罰是一種有效手段,對投資者賠償是更為有效的手段。而從這些年來的情況看,在如何處罰違規方面,不斷增強。但在如何給投資者賠償方面,問題還是比較大的,起色也不是很大。特別是普通投資者,在自身利益遭受傷害的情況下,要想得到賠償,難上加難。因此,要想A股市場穩定,要想挺起A股的脊梁,加強投資者利益保護和損失賠償工作,讓違規者既罰又賠、付出慘重代價,真正感到痛,才能讓其他企業吸取教訓,才能真正讓上市公司的行為規范,才能讓中介機構、保薦機構、大股東、董高監、獨立董事等不敢違規行事,不敢不負責任,不敢只拿錢、不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