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魚節現場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昨天上午,高寶邵伯湖第十四屆放魚節在鳳凰島成功舉行。活動現場,鳙魚、草魚、扣蟹等22萬尾(只)苗種經檢驗檢疫合格后投放至邵伯湖湖區,助推水域生態環境改善。
22萬尾魚蟹入湖修復生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昨天上午,鳳凰島金灣大壩碼頭處熱鬧非凡,22萬尾魚、蟹苗種經過檢驗檢疫合格后被放入邵伯湖湖區,來自泰安學校小學生、志愿者、慈善愛心人士、護漁員代表等近80余人共同參與到放魚活動中。現場工作人員還設立了集中宣傳區,通過科普講解和示范,倡導科學文明放流,營造“增殖放流護生態 和諧共生促發展”的良好氛圍。
活動現場,小學生們小心翼翼地在大人的帶領和幫助下來到放魚臺前,用工具將一尾尾歡騰的魚兒放流入湖。不少前來鳳凰島的游客也被吸引,自發加入到放魚的行列中來。“通過這次活動,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希望揚州的生態環境能越來越好。”揚州生態科技新城泰安學校五年級學生王昕峁這樣說道。
“湖泊生態系統具有強大的自凈能力,魚、蝦、蟹、貝等物種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水體營養物質轉換和能量有序流動的重要載體。”省高寶邵伯湖漁管辦資源環保處處長孔翔介紹,本次放流的魚種主要是鳙魚、草魚、扣蟹等。鳙魚、草魚等濾食性魚類,可消耗水體中的藻類、固定和移除氮磷等營養物質,中華絨螯蟹是底棲動物,可吃水生植物以及腐殖質,對高寶邵伯湖藍藻治理、生態治污作用顯著。根據科學測算,通過增殖放流鰱、鳙年均可消耗藻類9300余噸,有效抑制了水體富營養化水平;持續增殖放流草魚、中華絨螯蟹等品種,可充分利用湖區豐富的水生植物餌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因水草過度繁殖造成水體污染的風險,也成為控制湖泊沼澤化趨勢的有效路徑。
接下來,高寶邵伯湖漁管辦將持續開展增殖放流活動,通過“以魚控草、以魚抑藻、以魚凈水”助推湖區水域生態環境改善,計劃到今年底,還將完成魚、蟹等苗種近3000萬尾(只)的增殖放流。
2018年至今已累計放流4.62億尾
據悉,高寶邵伯湖首次進行人工增殖放流試驗始于1967年,1990年湖泊省管以來,增殖放流力度不斷加大。自2010年以來,省高寶邵伯湖漁管辦堅持每年舉辦放魚節活動,從未間斷。據統計,2018年至今,高寶邵伯湖增殖放流投入資金達1946.5萬元,開展增殖放流261余場次,放流各類苗種4.62億尾,并且逐步形成了以四大家魚和中華絨螯蟹為主,鳊魚、翹嘴鲌、鱖魚、河川沙塘鱧、細鱗鲴等多個品種為輔的放流結構模式。
目前,高寶邵伯湖漁管辦已設立3個永久放流點。2017年在邵伯湖畔的邗江區沿湖村設立首個水生生物永久放流點;2018年在高郵湖西岸淮安市金湖縣境內的荷花蕩風景名勝區內設立第二個水生生物永久放流點;2021年在高郵湖高郵市境內運河西堤風光帶設立第三個水生生物永久放流點,也是高寶邵伯湖首個生態環境司法修復基地。
提醒
如何放生、怎么放生
都有講究
“部分群眾放生時多是直接在市場上購買,卻在無意中造成外來物種入侵,對生態和環境安全造成了影響。如何放生、怎么放生,其實都有講究。”孔翔表示,他們希望通過舉辦放魚節活動,不斷提升增殖放流的群眾知曉度和社會影響力,積極引導社會各界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大力宣傳漁業增殖放流帶來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營造出愛護水生生物資源、保護湖區生態環境的濃厚氛圍,動員更多力量支持并參與到養護湖區漁業資源的行列中來,讓高寶邵伯湖“魚更多、水更清、湖區更美麗”。
記者 趙雅瓊 郭佳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