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投企業總估值超萬億美元。
創業邦(ID:ichuangyebang)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丨信陵
編輯丨海腰
圖源丨Forbes
ChatGPT的橫空出世,讓硅谷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YC)又狠狠地露了一把臉。
無論是ChatGPT背后的OpenAI,還是操盤手阿爾特曼,都有這家全球最著名的孵化器的身影。(詳見:《起底OpenAI背后的資本推手》)
阿爾特曼在2015年與馬斯克等人創辦OpenAI時,他的身份是YC的總裁。之前他是這家孵化器的投資人和第一批學員。2019年,阿爾特曼離開YC,出任Open AI的CEO。
Open AI的創始捐助人還有YC Research。它成立于2015年,是YC旗下的非營利研究機構,從事與計算和教育相關的研究。(現在這個部門已從YC分離,更名為Open Research)。
Open AI還有一位女捐助人,杰西卡·利文斯特。她是投資銀行出身,2005年YC成立時的四大合伙人之一。
圖源:Y Combinator
利文斯特后來成為格雷厄姆夫人,他們二位是YC真正的操盤手。(另二位是顧問)。格雷厄姆為入駐YC的創業者提供戰略和管理咨詢,太太則協助處理法務、財務等“瑣事”。作為創業導師,二人的搭檔堪稱完美。
圖源:bizjournals
根據YC官網信息,自2005年創辦以來,YC投資了3500個創業團隊,建立了9000多位創始人的互助社群,被投企業總估值高達一萬億美元,成功孵化了Airbnb、“美國版美團”DoorDash、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云盤Dropbox等一批美股上市的知名企業。
YC的模式就是用12.5萬美元的種子基金獲取早期團隊7%的股份,然后通過高效的賦能,讓被投企業獲得后續融資。(數據顯示,YC學員的A輪的平均融資額達到900萬美元)。
在高風險、低成功率的孵化領域,YC如何持續成功?其中的一個關鍵,就是YC創始人格雷厄姆夫婦有“識人”的天賦。他們用慧眼識別年輕的潛力團隊,通過批量投資降低風險,并用獨特的服務為世界各地的創業者賦能。
以下是格雷厄姆夫婦關于年輕人創業的八大洞見:
1.創業者的黃金年齡
格雷厄姆認為是在25歲左右。他認為這個年齡的年輕人有幾大優勢:精力、貧窮、無根、同窗和無知。
“無根”指的是可以隨時搬家,因為格雷厄姆規定,接受YC孵化的團隊都必須到硅谷來呆三個月。
“同窗”指的是創業者可以尋找大學同學作為聯合創始人。YC基本不投資只有一位創始人的項目,而作為年輕人,接觸社會少,找同學做聯合創始人比較靠譜。
關于“貧窮和無知”,格雷厄姆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他把自己的公司Viaweb出售后,從此吃喝不愁,但也失去了創業的動力。他有過一些創業靈感,但都放棄了,因為他深知創業的經歷是多么令人心力交瘁,而財富也削弱了他的熱情。因此,他要尋找那些對金錢有“饑餓感”,對創業的艱辛一無所知的年輕人。而一旦過了30歲,很多有創業潛力的人由于家庭和經濟負擔,很難下決心創業。
圖源:《華爾街之狼》
格雷厄姆后來創辦YC,宗旨是幫助年輕人創業。類似辦一所“創業大學”。他的工作更像是他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與他要求的年輕人的打拼式創業不是一個概念。
2.年輕創業者本身比想法更重要
這是YC孵化項目的一個重要特點。格雷厄姆認為,在那個年齡和創業階段,很多人想做的事情往往都差不多,最終大概率都是要調整方向的。團隊究竟是堅持要打敗對手,或是調整方向?創業者需要靠自己的判斷和能力去完成。YC作為種子基金和導師,沒必要干涉,因為那樣更符合市場的真實狀況。
因此,即便前來接受面試的幾個團隊做的事完全相同,YC也視而不見。他們看重的創業者或是團隊本身的素質和潛力。格雷厄姆說,一流的團隊,即使是三流的想法,最后可能也能成事。而如果團隊差,想法再好也沒用。
3.創業第一課:客戶真正需要的東西
YC認為,多數年輕人創業,更多地是做自己想做的產品,而未必是客戶需要的。因此,產品能否讓客戶買單,是YC創業營第一天就告訴團隊的。他甚至希望這能成為年輕團隊思考創業的一條“紀律”。
為此,YC要求創業者在測試項目時,用戶數量不是最重要的,關鍵看用戶對產品的依賴程度。同時,銷售比寫代碼更重要。多數創業公司失敗,未必是產品不好,而壓根兒就沒人知道你的產品。
4.軟件創業:速度很重要
格雷厄姆要求團隊在三個月的孵化期不僅發布產品,還要完成一單銷售(Always be closing!)。他有句名言“如果你發布的第一款產品不能讓你羞愧,說明你的產品發布晚了。”
圖源:《拜金一族》
他始終認為,產品不好,可以迭代,但如果不盡快推出產品,或許市場都變了。“如果你把4年時間花在技術上,產品可能無人問津,因為技術變化速度太快”。為此,他要求創業者從DAY ONE起就圍繞產品發布,每周設定一個具體的、實質性的目標。
有人批評格雷厄姆三個月就要團隊拿出產品,還要有銷售前景,缺乏對遠大理想的追求。
這個可能有點苛求YC了。畢竟YC聚焦的是軟件和互聯網創業(不是生物醫藥),快速迭代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同時,YC的種子基金需要覆蓋大量項目,對單個項目很難長期支持。把項目快速推向(下一輪融資)市場是其策略的一部分。
另外,硅谷也信奉一個觀點。人在絕望時最聰明。資金充沛了,給創業者的時間太多,對創始人的成長未必是好事。
5.關于女性創業
利文斯特寫過一篇很長的博客《誰阻礙女性創業?》(What Stops Female Founders?),她并非煽動所有女性創業,而是鼓勵有志于創業的女性大膽嘗試。
她的一些觀點:
最后一點挺重要。很多成功的女性創業都慶幸自己沒有過早享受到高品質的生活,否則就不會選擇創業了。有人說,創業難道不就是為了將來享受生活嗎?也對也不對,成功帶來的美好體驗,絕非是一般意義的喜悅。
另外,在創業失敗方面,作為女性,利文斯特不希望女性創業者壓力過大,該放棄就放棄。
這一點與格雷厄姆不同,他的口號是:只有創業者放棄,才算失敗!他的理由是,很多初創企業都是最后一刻才絕處逢生的。輕言放棄不是好的創始人品質。
6.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有人說,美國人最具創業精神,格雷厄姆斷然否認。他認為,其它國家的人不缺創業動力,而是缺乏能高度聚集創業者的地方。扎堆效應能營造一種狂熱的創業氛圍,身邊到處成功的榜樣。所以硅谷,而不是美國的其它城市,是美國最適合創業的地方。同理,他認為美國比英國的創業者多,也是環境因素造成的。
格雷厄姆說,斯坦福和耶魯都有優秀的年輕人,但斯坦福的創業者比耶魯多很多,就是因為有硅谷的存在,年輕人有大把的創業榜樣可以仿效和獲得支持,比如同學、校友、老師、各種導師,等等。
他認為,創業就是生活。創業者在一個特定的氛圍中成長更快。他創辦YC的時候,曾經在美國東海岸也設了創業營,希望覆蓋更多的創業團隊,但他最終還是決定只扎根硅谷一個地方。格雷厄姆說,“如果想拿YC的錢,就必須搬到硅谷來住三個月。這一步都邁不開,那就不是YC想要的人。”
7.鄙視風險投資人
YC很像是一個機構化的超級天使(像天使投資人那樣做多筆小額投資,但也替人管錢),批量為創業團隊提供種子基金。但格雷厄姆本人最推崇的是獨立的天使投資人,認為他們才是“真正勇于承擔風險的人”,而大多數風險投資人其實是非常厭惡風險的人,他稱VC就是一些“消息靈通的跟風者。”
他舉了谷歌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是為谷歌提供第一筆風險投資的機構是KP,當時估值7500萬美元。但很少有人知道,谷歌的第一筆投資發生在1998年,獨立天使投資Andy Bechtolsheim和David Cheriton 各投了10萬美元。
懂創業的人都知道,沒有這20萬美元,谷歌未必能活到拿KP融資的那一天。
中國也是如此。專業機構出盡風頭,天使的名聲僅限于圈內。大家都知道孫正義投資阿里,投得早(1999年),投的多(占股20%-40%),拿得住(持股超20年),所以獲利最多(大幾百億美元)。
圖源:Kiyoshi Ota
但少有人知道,有一位“海歸”吳炯在同一年個人投資馬云50萬美元,并自告奮勇擔任阿里CTO。
8.必須有聯合創始人
YC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視聯合創始人的機構,事實上他們沒有投過一家只有一位創始人的項目。他說,當代幾乎所有成功的偉大企業,谷歌、微軟、蘋果、甲骨文等,都不只一位創始人。
格雷厄姆認為,創業公司方向可以隨時調整,聯合創始人是不能隨便換的。他有幾個關于聯合創始人和公司之間的比喻:
中國的情況也差不多。李彥宏、馬云和馬化騰和就是BAT唯一的代言人。但馬化騰有“騰訊五虎”,百度有徐勇等“七劍客”,馬云更是有“十八羅漢”。
格雷厄姆說,年輕人創業,很難意識到他們的大學同學是創業公司的一個非常稀缺的資源——聯合創始人。微軟、雅虎和谷歌,創始人都是學校認識的。當然,格雷厄姆說,創始人也不需要多,4人以下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