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早晨,夜雨一掃悶熱潮濕,行走在鄉道上,格外清爽怡人。湖北炎奇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炎奇農業”)位于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麻城鎮麻城村的甲魚繁育中心迎來了甲魚出苗期。這批甲魚苗將離開它們生活了9個月的“搖籃”,遷居麻城鎮雷集生態農業循環產業園和團林鋪鎮丁灣生態稻鱉產業園,稻田是它們新的“家”。
(資料圖)
自主育苗,延長產業鏈條
炎奇農業董事長閔其軍創業的起點并不是麻城村,而是雷集村。2015年,閔其軍懷揣農業創業夢想,開始在雷集村養殖甲魚。多方考察后,他從外地引進雜交甲魚幼魚,投放到稻田里進行生態養殖。
試養了幾年,甲魚不愁銷,市場前景好,閔其軍堅定了甲魚養殖的方向。可當他想擴大養殖規模時,難題出現了:規模化養殖對甲魚苗的需求大幅增加,而他每次買進的甲魚苗質量參差不齊,勢必會影響效益。于是他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能不能引進甲魚蛋,自主育苗呢?這樣既能保證質量,又能為不斷擴大的養殖基地提供充足的甲魚苗。
想法一出,說干就干。2019年,炎奇農業在麻城村流轉土地建設甲魚繁育中心。從養甲魚到育甲魚,產業鏈條由此延長。
在炎奇農業的甲魚繁育中心,12棟溫室大棚整齊排列,棚高約2米,大門敞開,往門口一站,熱浪襲人,這就是甲魚苗曾經賴以生存的“搖籃”。跟著甲魚繁育中心技術總監何文兵的腳步,走進棚內,酷熱難耐,不到一分鐘,汗水濕透了衣衫。“棚內溫度一般控制在35攝氏度至45攝氏度之間,水溫約30攝氏度。” 何文兵介紹。
手電筒的光照在水面上,小甲魚此出彼伏,有的爬到淺水處小憩,有的在水面上撒歡,時不時激起一陣水花。每個溫室大棚設有6個水池,一個水池容納近1萬只甲魚苗。這種耐集約化的養殖模式,既節省了土地,又可以控水、控溫、增氧,甲魚苗存活率可達80%。
“甲魚也怕疾病,為此,我們投資配套先進設備,專門從福建聘請技術員,根據甲魚苗生長的不同階段隨時調控設備,為它們創造最佳生長環境。科學繁育出來的甲魚苗更優質,出棚后很快便能適應野生環境,外塘存活率能達到90%以上。在野生環境自然養殖2年至5年后出塘,重的可達8斤。”何文兵說。
估算一下,12個溫棚,每年產甲魚幼苗約70萬斤。
稻鱉共作,生態魚米飄香
來到丁灣生態稻鱉產業園,一條長長的斜坡水泥路向遠處延伸,路兩邊是大片的稻田、水塘,塘內不時冒出氣泡,那是甲魚在換氣。
稻田里,習習微風吹動秧苗,肥碩的甲魚偶爾露出頭來跟人“打招呼”。田里養甲魚,甲魚吃有害的稻蟲,減少了餌料的投入,而且稻鱉共作模式與溫室養殖不同,受氣候變化影響,甲魚會有冬眠期,不如溫室甲魚長得快,養殖時間長,肉質口感更勝一籌。稻鱉同塘,甲魚的排泄物又成了水稻最好的有機肥料,水稻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出產的生態稻米格外香甜,備受市場歡迎。
“一季水稻收割時正值甲魚冬眠期,再種上一季油菜,待油菜收割后,又到了新一輪放苗期,由此形成生態良性循環鏈條。綜合算下來,一畝田年利潤在5000元左右。” 閔其軍說。
一水多用、一田多產、一地多收,四季無閑田,稻鱉共作模式達到了養鱉穩糧、增產增效的目的。如今,炎奇農業已流轉土地4500畝,大規模推廣稻鱉共作模式。同時,炎奇農業還因地制宜,利用不適宜開展稻鱉共作的坡地,發展香豬繁育、雞牛羊散養、果蔬采摘、度假休閑等產業。通過多元化種養結合、輪作結合,有效提高土地使用率,提升農產品品質與價值,完善了產業鏈。未來,“生態休閑農業”是炎奇農業的主攻方向。
示范帶動,多方村民受益
稻在水中生,鱉在水里游,稻鱉共作的農業生態種養新模式不僅讓炎奇農業實現了生態經濟雙豐收,也帶動了麻城鎮雷集村,團林鋪鎮朱店村、路沖村等地特色農業發展,造福了多方村民。朱店村村民朱天君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已經連續3年從炎奇農業的甲魚繁育中心購入甲魚苗進行養殖,炎奇農業為他提供技術指導。今年,他一口氣買下了1.5萬斤幼苗。“幼苗和技術都有保證,我有信心擴大種養面積,今年的效益應該不錯。”朱天君憧憬著未來。
在炎奇農業的示范帶動下,越來越多村民嘗試這種新的種養模式,規模小一點的散養戶,幼苗需求量也在2000斤左右。
帶動傳統種養業轉型升級的同時,炎奇農業也吸納了大量富余農村勞動力。隨著規模的擴大,炎奇農業常年需要固定勞動力近40人,出苗期、收割期還會增加臨時用工。在甲魚繁育中心,30多名村民忙著分揀甲魚苗、裝車運輸。團林鋪鎮張場村村民廖發琴正對分揀出來的甲魚苗進行裝筐,動作十分嫻熟。“每年甲魚出苗期,我都來打零工,干了有4年了。一天有150元的收入,挺好的。”她說,“分揀甲魚苗要快、要準,這些甲魚苗雖不大,但個個靈活健碩,速度稍微慢一點就有可能被咬傷。”
隨著產業鏈的延伸、產業規模的擴大,閔其軍心中一直有個愿望,他希望炎奇生態農產品能從田間地頭直達餐桌,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炎奇。
為了實現這個愿景,炎奇農業在團林鋪鎮石堰社區新建了一個主打甲魚火鍋的農莊。“這里所有的食材,蔬、果、蛋、雞、鴨、肉,都是我們基地自己種養的生態農產品,主打綠色、安全、生態、健康。”炎奇農業總經理常昌銀自豪地說。
記者手記:
鱉因稻而優,稻因鱉而香。從稻鱉同塘到養育一體,再到豬牛羊滿坡、果蔬遍野,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炎奇農業不斷豐富產業鏈條,不僅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良性生態循環之路,還通過示范引領,帶動村民開啟了傳統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鄉村振興探索。
水無常勢,兵無常形。各地農業基礎不一、產業條件不同。從炎奇農業的生態循環產業鏈中得到啟發,不是單純地復制這種模式,而是借鑒其創業精神、生態理念、產業鏈思維等,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特色農業方案,作出掇刀特色,叫響掇刀品牌,讓掇刀“味兒”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支撐,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多贏。(記者 余惠玲 通訊員 張文 余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