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初善君。
行情一般的時候,或者說上證指數低的時候,多研究企業才是王道啊。
今天我們聊邁克生物,作為體外診斷產品線最豐富的公司之一,把這個公司說透并不容易,這篇文章只能算是管中窺豹了。
(相關資料圖)
當然,關注公司的主要原因是股價跌的多,反轉的話,空間會很大。
1、代理到自產
邁克生物成立于1994年,2015年登陸深交所,公司自體外診斷產品代理起家,2004年起以自主研發和生產為核心并進行體外診斷全產鏈布局,現已涵蓋生化、免疫、血液、分子診斷、快速檢測、病理、原材料等多個技術平臺,成為國內體外診斷生產企業中產品品種最為豐富的企業之一。
說得再好不如直接看財務數據,公司的收入分類為自產產品和代理產品。
邁克生物自主產品涵蓋8+1平臺,包括生化、免疫、血球、凝血、尿液、分子、血型、病理、POCT。
邁克生物自產產品收入從2013年的3.15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23億元,復合增長率在30%左右。2020年、2021年實現收入18.5億元、2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2%、24%,疫情下增速高的原因之一是公司適時推出新冠檢測產品。自產產品毛利率高達79%,收入占比58%。
根據公司2021年的數據,自產產品里新冠檢測產品7.16億,較上年同期增長0.93%;常規產品銷售收入15.83億,較上年同期增長38.45%。而常規試劑產品中免疫試劑銷售6.42億,同比增長33.42%;生化試劑銷售6.17億,同比增長13.28%;臨檢試劑銷售0.92億,同比增長42.65%。
2022年前三季度新冠檢測產品同比下滑23%,毛利率下滑20個百分點,常規產品里則保持穩定的增長,2022年Q3自主常規產品銷售收入較去年三季度增長26.58%,其中免疫和臨檢板塊增長分別超過40%和70%。
公司另一塊收入來源是代理產品,收入占比最高的時候超過62%。2019年之前,公司代理產品收入增速非常高,從2013年的4.53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20億元。但是疫情以來,代理產品影響巨大,2020年、2021年、2022年上半年分別下滑8%、10%和20%。2022年上半年收入占比已經下降至三分之一。理論上這也算是好事,因為代理產品毛利率這兩年只有27%,遠低于自產產品79%的毛利率。
整體來看,邁克生物最近三年收入增速下滑明顯,2022年前三季度收入27億元,同比下滑10%,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6億元,同比下滑23%。原因嘛,上面說了,新冠的影響和代理的下滑,其他自主產品還是增長的。
但是這種分析完全感受不到公司的情況,我們了解一下體外診斷行業和市場競爭,來感受一下邁克生物的地位。
2、IVD行業簡析
體外診斷行業,簡稱IVD(In Vitro Diagnostic),是指在人體之外,通過對人體樣本(包括各種體液、細胞、組織樣本等)進行檢測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進而判斷疾病或機體功能的產品和服務。
體外診斷行業是大行業,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體外診斷行業市場規模約725億元,2020年后受疫情影響,規模增長至834億元,2021年約884億元,維持不錯的增速,同時預測未來五到十年,預計維持5%以上的增速。
從國內來看,過去五到十年中國體外診斷市場復合增長率高達17%,2020年市場約789億元,2021年更是高達900億元。中國是體外診斷市場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預計未來五年仍將維持15%的增速,是增速非常快的市場之一。
所以看未來,IVD確實是值得跟蹤的行業之一。具體來看,在我國免疫診斷、生化診斷、分子診斷和即時檢驗(POCT)市場規模分別占到體外診斷市場的40.7%、20.4%、15.1%和11.8%,累計占比達87.9%。但是全球來看,POCT占比最高,約29%。
從產品來看,體外診斷產品主要由診斷設備(儀器)和診斷試劑構成,而診斷試劑在體外診斷行業中占主導地位,約占整個體外診斷行業總產值的70%。
從產業鏈來看,體外診斷產業鏈分為上、中、下游:上游主要包括電子元器件、診斷酶、抗原、抗體、精細化學品等原材料,其中抗原、抗體、診斷酶等生物原料占整個IVD產值的10%左右,是核心技術壁壘,部分原料仍依賴進口;中游包括診斷設備和診斷試劑,檢測試劑產業已比較成熟,高端診斷設備主要被外資壟斷;下游主要由醫院檢驗科及疾控中心(占比約89%)、家用OTC(占比約6%)、體檢市場(占比約4%)、ICL第三方獨立實驗室(占比約1%)。
3、邁克生物競爭地位
我們分免疫診斷、生化診斷、分子診斷和即時檢驗(POCT)等細分行業來看邁克生物的競爭地位。
免疫診斷是IVD細分行業最大的板塊,同時隨著化學發光滲透率的提升,未來這塊發展是非常值得期待的。邁克生物在免疫板塊試劑和儀器都有布局,尤其是化學發光儀器,這兩年出貨量還不錯。
看市場最看重的化學發光,這塊最大的蛋糕被外企牢牢占據,國內企業里新產業、安圖生物、邁瑞醫療市占率僅為6%、4%和3%,邁克生物市占率約1.5%,排在國產第二梯隊。我看行業的說法是邁克生物在化學發光起個大早,趕個晚集,非常可惜。看未來幾年,化學發光體量大、增速快,國產化率低,是最值得期待的方向。
從數據來看,邁克生物2021年免疫類產品實現營業收入6.42億元,同比增長33%,是規模占比最大的板塊。
再看生化板塊,整體看,生化診斷行業這兩年業績確實不行,背后的核心因素除了疫情,大概是生化診斷在我國發展較早,多年來一直為醫院常規診斷檢測項目,是我國體外診斷產業中發展最為成熟的細分領域,目前生化試劑已經完成了70%的國產替代。同時這個子行業上市公司進入新冠檢測的少,業績還是比較實際的。
生化板塊上市公司主要包括九強生物、美康生物、利德曼、邁瑞醫療等,邁克生物市場占有率約4%,2021年生化試劑銷售6.17億,同比增長13.28%,還算是不錯的。不過從2022年開始已經開始集采,未來還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再看POCT板塊,受益于新冠疫情,POCT相關上市公司業績爆發了,包括萬孚生物、三諾生物、明德生物和基蛋生物等。邁克生物這塊占比較低,就不說了。
再看分子診斷板塊,由于核酸檢測屬于這個賽道,所以近幾年增速非常快,2020年行業規模約226億元。邁克生物分子診斷里布局的試劑和設備包括以下內容,主要競爭對手包括凱普生物、艾德生物、華大基因、之江生物等公司。整體看,邁克生物這塊收入應該不高,年報里都沒有明細數據。
此外,在臨檢類、快速檢測、病理平臺等都有試劑和相關設備,同時還有醫學實驗室自動解決方案等。
可以說,邁克生物都沒有做到細分第一,但是在生化、免疫、臨檢、分子診斷、快速檢測、病理、原材料等都有一定的市場低位。同時,公司位于四川成都,被稱為西部IVD行業的黃埔軍校。
4、報表
盈利能力我們前面說了,代理產品遠低于自產產品,公司的看點也是未來自產產品的提升和盈利能力的提高。
經營現金流上,2018年之前很低,每年不過億,凈現比也比較低,賺了一堆應收賬款。2019年以來,經營現金流分別為4.6億、10.9億、16.2億和6.0億,可以說賺了不少真金白銀,凈現比約為1。
整體看,IVD行業經營現金流都比較一般,可能是因為下游主要是醫院。截止2022年Q3,公司應收賬款高達21億元,占總資產的比例為25%,算是比較多的,所以公司會有有息負債,約為8億元。
同時公司2022年5月增發募資16億元,發行價28元,換言之這些機構被套了30%。募資加上這兩年的經營現金流,公司在手貨幣資金15億元。
研發支出上,邁克生物2019年至2021年研發支出分別為1.89億、2.35億和2.64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6%左右,如果剔除代理產品的話,這個比例大概率在10%左右,還是很高的。資本化占比約20%,不算低,也不算高。
整體看,資產負債表質量一般,只能給及格分。
5、成長與估值
再講估值之前,還是要講成長,未來邁克生物能不能恢復增長,增長率大概率在什么水平?
公司在2022年10月的投資者調研中有過自己的預測,在2025年自主產品收入達到40億至50億元,基本是較2022年翻倍。如果按照35%的凈利率來計算,凈利潤差不多是14億至17.5億,復合增速在15%-20%,這跟機構的預測差不多。
分板塊來看,公司表示化學發光近兩三年都會保持一個較穩定增長,復合增長率應該在20-30%間,也可能增長更高。生化板塊受集采影響影響,增速應該不高,公司自己希望能通過流水線以及后續自主產品的投放,不斷提升市占率。臨檢板塊雖然市場份額比較低,但競爭對手遠比生化、免疫的廠家少,而公司產品的競爭力和定位,現階段他們自己認為與邁瑞、希森美康屬于同等競爭平臺,近兩年都會保持相對較高增速。
考慮到公司代理產品約2億的利潤水平,2024年公司大概率可以實現12億至15億利潤,給相對合理的25倍估值,市值空間為300億至375億,目前市值120億元,市值空間還是很大的。當然實際上,2020年公司市值一度來到378億元。
從股價來看,公司2018年至2020年有過三四倍漲幅,原因包括業績、新冠產品等,但是隨著新冠產品表現一般,股價大幅調整,跌了70%左右。
整體梳理來看,我會覺得邁克生物是一家很不錯的企業,但是把握機會的能力差了一口氣:比如這波新冠疫情,公司也沒賺多少錢,比如2011年進入發光,也沒有把握好,都是非常可惜的。但是不得不說,公司目前的市值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
一天一票,還剩五天~別忘了投票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