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邁百瑞首次實現凈利潤扭虧為盈,這其中,補助等非經常性損益貢獻了當年超過一半的利潤
(相關資料圖)
《投資時報》研究員 李璐
近年來,全球掀起大分子藥物研發熱潮,生物技術不斷突破,ADC、雙抗、CAR-T治療的發展如火如荼。受惠于生物藥市場需求的不斷釋放以及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涌現,上游生物藥CDMO市場迎來發展新機遇。
煙臺邁百瑞國際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邁百瑞)是國內ADC賽道龍頭企業榮昌生物(09995.HK,688331.SH)孵化出來的CDMO平臺。公司專注于為單抗、雙抗、多抗、融合蛋白、抗體偶聯藥物、重組疫苗、重組蛋白等生物藥提供專業化、定制化、一體化的CDMO服務,是目前全球少數具備提供抗體偶聯藥物全鏈條CDMO服務的公司之一。
日前,背靠榮昌生物這一強大后盾的邁百瑞,向創業板發起沖刺,目前公司已完成第一輪問詢回復。據招股書披露,本次IPO該公司擬募集資金16億元,其中11.2億元用于生物醫藥創新中心及運營總部建設項目,其余4.8億元用于補充營運資金。
《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邁百瑞在闖關之初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首次披露的招股書中錯誤列示“授予日一次性計入損益的股份支付費用的項目”金額的符號,進而導致2019年扣非歸母凈利潤披露錯誤,這一重大信披錯誤或對其后續上市之路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邁百瑞銷售收入還存在季節性波動和地域集中度高的風險,而因出身背景,又與榮昌生物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導致過度依賴關聯交易。
針對經營中存在的風險、關聯交易問題,以及信披錯誤對上市的影響,《投資時報》電郵溝通提綱至邁百瑞相關部門,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復。
競爭優勢不顯著
招股書披露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下稱報告期)邁百瑞獲得的營收分別為1.09億元、2.17億元和3.88億元;凈利分別為-2.5億元、-403.86萬元和6052.67萬元,2021年首次實現凈利潤扭虧為盈。
不過,《投資時報》研究員發現,政府補助等非經常性損益在公司2021年的大幅扭虧中功不可沒,貢獻了當年超過一半的利潤。報告期各期,該公司非經常性損益分別為-1.85億元、0.2億元和0.37億元,其中政府補助分別為795.64萬元、1559.06萬元和3438.3萬元。
此外,該公司在2020年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時,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主要系公司成立時間較短,成立之后至整體變更前持續對技術研發、資產設備、市場拓展進行較大規模的投入,而公司前期的收入規模較小無法覆蓋累計虧損,以及確認了較大金額的股份支付費用所致。
但在2020年股改時,邁百瑞消除了股改基準日賬面存在的5.89億元累計未彌補虧損,2022年9月末,邁百瑞合并資產負債表的未分配利潤為1.03億元。對于這種通過股改消除累計虧損的情況,在以后年度是否還可以用利潤彌補,并無相關規定進行明確指導。
《投資時報》研究員看到,邁百瑞通過口徑定義,在這方面保留了一定操作空間,其在招股書中表示,2019年及2020年公司尚未盈利,2021年公司雖已盈利但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稅務口徑)。
雖邁百瑞已在利潤上實現扭虧,但橫向比較而言,其在行業內相對地位并不是很突出。
從主營業務毛利率來看,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10.96%、22.41%和33.5%,雖呈逐年上升趨勢,但同期同行業可比公司毛利率平均水平基本在45%至60%之間,高于邁百瑞近30個百分點。對此,邁百瑞解釋稱,主要是產品或服務類型、收入結構占比等因素不同導致。
盈利能力不及同業的同時,公司在研發投入方面與同業也存在一定差距。報告期內,公司研發費用率分別為7.39%、4.71%和3.75%,不斷下降,說明公司研發力量的增長沒有跟上業務發展擴大的步伐。同時,報告期內公司研發費用率僅為5%上下,而同業可比公司平均水平基本超過10%,高于邁百瑞。
此外,邁百瑞經營方面還存在季節性波動和地域集中度高的風險。受業務模式及項目進度等因素影響,公司業務收入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報告期內公司第四季度的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59.59%、28.39%和53.58%,此現象與客戶項目里程碑完成及客戶確認的時間分布密切相關。同時,由于公司的員工工資、固定資產折舊等各項費用在年度內相對均勻發生,因此,收入季節性波動的特點可能會造成公司出現季節性盈利較低甚至虧損的情形。
從收入地域分布來看,邁百瑞90%左右的主營業務收入來自于境內,其中報告期內華東地區貢獻的收入占比分別為53.4%、68.29%和65.89%,是境內主要的客戶來源地。
邁百瑞與同業可比上市公司研發費用率比較
數據來源:公司招股說明書
依賴關聯交易
提及邁百瑞與榮昌生物的關系,可謂歷史悠久、錯綜復雜。2013年,榮昌生物、煙臺業達、同濟生物、同益生物共同出資1.5億元設立邁百瑞,榮昌生物持股49%,是第一大股東,同益生物則系榮昌生物全資子公司,后榮昌生物退出。
目前,邁百瑞與榮昌生物為相同實控人控制下的關聯企業,且其實際控制人多有在榮昌生物擔任高管、董事等的經歷。
據招股書披露,王威東、房健民、林健、王荔強、王旭東、鄧勇、熊曉濱、溫慶凱、楊敏華、魏建良等10人為邁百瑞共同實控人,合計控制邁百瑞32.95%的股份表決權,而上述10人也是榮昌生物的共同實控人。
同時,王威東任榮昌生物董事長、邁百瑞董事,房健民任榮昌生物CEO、邁百瑞董事長,林健任榮昌生物董事,王荔強任榮昌生物非執行董事,溫慶凱任榮昌生物董事會秘書、邁百瑞董事,魏建良任榮昌生物財務部執行總監。
除此之外,邁百瑞與榮昌生物的關聯交易更是監管關注的重點。
招股書披露數據顯示,2019年榮昌生物為邁百瑞第二大客戶,對其實現銷售收入1106.24萬元,占比10.23%。而到了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榮昌生物已躍然來到邁百瑞第一大客戶的位置,對其貢獻的收入占比均在14%以上。可以說,邁百瑞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榮昌生物的經營情況。
然而,《投資時報》研究員從公開渠道看到,上市首日,榮昌生物開盤報價即跌破發行價,收盤時跌幅14.92%。而近日發布的2022年年度業績預告中披露,經初步測算,2022年榮昌生物凈利潤預計虧損9.71億元。可見,邁百瑞背后這棵大樹是否能靠得住,值得思考。
除榮昌生物外,公司還存在很多與其他關聯方的交易,包括和元艾迪斯、時邁藥業、翰思生物等。報告期內公司來自于關聯方客戶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3015.56萬元、6437.23萬元和8048.08萬元,占各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均在20%以上。
不僅如此,對關聯交易數據的披露也值得深究。《投資時報》研究員看到,根據邁百瑞披露的招股書,報告期內邁百瑞向榮昌生物出售商品、提供勞務的金額分別為1106.24萬元、1126.61萬元和5333.08萬元。其中,邁百瑞2021年向榮昌生物銷售CDMO服務收入由329.07萬元增長至4006.32萬元,同比增幅高達1117.63%。
而據榮昌生物招股書及年報披露,2020年及2021年,其向邁百瑞采購CDMO服務金額分別為1899萬元和2662萬元,相較邁百瑞披露數據而言出現“一多一少”的情況,且金額相差較大。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或與會計核算規則有關,《投資時報》向邁百瑞詢問具體原因,尚未得到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