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網消息 近來,隨著全面注冊制不斷鋪開,IPO公司上市進程明顯加快;但隨著新規的實施和保薦機構執業質量的提升,IPO全面注冊制下監督機制更健全,審核也趨同從嚴,這也導致了撤回申請材料(終止)企業數量也逐年增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據集微網不完全統計,2020年終止IPO審核的半導體企業僅有11家,2021年進一步增加至19家企業,到了2022年增加至22家。進入2023年,這一趨勢更加明顯,截至3月10日,已有13家企業IPO按下“暫停鍵”。
13家企業IPO“遇阻”
據集微網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13家半導體公司IPO按下“暫停鍵”,不同審核狀態下都有企業撤材料,既有已經過會的,更有提交注冊后選擇終止。
從時間來看,1月份有泰凌微、芯龍技術、卓海科技、檳城電子四家企業,其中泰凌微是IPO上會暫緩審議,卓海科技是IPO上會審核不通過;而檳城電子、芯龍技術則是主動撤回,值得提及的是,芯龍技術此前在科創板IPO終止注冊后轉戰創業板,而今再度折戟沉沙。
進入2月,IPO審核“遇阻”的半導體企業達到6家,分別為鴻曄科技、展新股份、好達電子、優迅科技、映日科技、天極科技,其中好達電子、優迅科技是終止注冊,天極科技是上會前夕被上交所臨時取消審議。
到了3月上旬,仍有銳成芯微、博雅科技、中感微三家企業終止IPO審核,均為主動撤回申請資料。
從募資金額來看,13家半導體企業擬共募資88.77億元,平均每家公司擬募資6.83億元。其中,泰凌微募資金額最高,達到13.24億元,緊隨其后銳成芯微、好達電子、博雅科技、展新股份、中感微、鴻曄科技、優迅科技、卓海科技、映日科技、檳城電子、天極科技,以及芯龍技術,擬募資金額分別為13.04億元、9.6億元、7.5億元、6.18億元、6億元、5.78億元、5.6億元、5.47億元、5.05億元、4.85億元、3.83億元、2.63億元。
從保薦機構來看,13家半導體企業中,涉及9家保薦機構,其中,撤回數量最多的是安信證券,其撤回的保薦企業均為3家;其次是海通證券、招商證券,撤回的保薦企業均為2家;而東吳證券、光大證券、國金證券、國泰君安證券、民生證券、東北證券撤回的保薦企業均為1家。
終止原因各異
盡管這些半導體企業并未披露撤回IPO申請資料的原因,但從問詢問題中便可窺知一二。
據了解,芯龍技術經歷兩輪問詢,其是提交IPO注冊后選擇撤回,主要問題包含產品技術路線、核心技術先進性、發明專利、研發費用合理性,經銷商依賴性以及對關聯方利益傾斜等。
卓海科技是IPO上會審核不通過,主要涉及創業板定位、核心技術、歷史沿革、股權激勵、經營業績確認及業績波動、主要客戶銷售金額大幅減少、毛利率差異、應用賬款及存貨增加、申報材料質量等問題。
檳城電子經歷了一輪問詢,在問詢中上交所圍繞業務模式、技術、市場地位、市場空間、資產重組、采購和供應商、成本和毛利率、歷史沿革、在建工程、募投項目、信息披露以及媒體質疑方面發問。
鴻曄科技則重點關注了公司的創業板定位、財務內控、資金流水問題。該公司頻繁出現財務內控不規范的行為,例如資金拆借、轉貸等。而監管層對展新股份IPO進行了四輪問詢,核心技術與創業板定位、供應商與客戶依賴、業績下滑等問題都成為問詢的焦點。
好達電子終止注冊的原因,主要包含持續經營能力、應收賬款激增、關聯方資金往來、部分股東簽訂的增資協議、股東協議、股東協議之補充協議等涉及與業績補償、回購權的對賭條款或其他權利安排及解除的相關約定等。
而優迅科技終止注冊的原因,則是技術先進性不足、銷售可持續性存疑、返廠維修的產品確認收入、客戶合同執行、降價策略致毛利率下滑、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固定資產折舊等問題。
映日科技則是經營性現金流持續虧空、多個客戶入股并形成大量關聯方交易,報告期內實控人變更原因等;而天極科技是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核查,上交所決定取消本次會議對該公司發行上市申請的審議。
在中感微問詢中,上交所圍繞科創屬性、市場地位、客戶資源、自主研發與持續創新能力、貨幣資金和資金流水核查等問題發問。博雅科技則存在實控人前次創業猶存訴訟風險、核心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多家大客戶實繳資本為零等問題。
對于IPO企業紛紛撤單的問題,有投行人士指出,交易所與證監會立足于資本市場的可持續健康發展而強化了新股發行的審核工作,通過連續多輪的問詢等方式將不合格的企業擋在資本市場門外,加之部分企業受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增長乏力甚至下滑,與報送申報材料初始時的業務狀況明顯不同,不再符合上市標準,因此打了“退堂鼓”。
“新規”欲提高執業質量
對于現在IPO審核要求,多名一線投行人士感受到IPO審核全面從嚴。最直接的表現是,IPO問詢次數增加,過去IPO大多經歷二輪問詢,如今三、四輪問詢的案例迅速增加。
事實上,在全面注冊制背景下,中介機構“看門人”作用越發凸顯。對此,交易所持續壓實中介機構責任,強調要提高執業質量。
今年2月17日,深交所發布《關于進一步督促會員提升保薦業務執業質量的通知》,旨在對注冊制下IPO保薦業務執業質量較低、內控風險較大的保薦機構,實施現場督導、專項自查的差異化監管安排。
根據規定,當保薦人人均保薦項目數居前二十,且項目撤否率超過60%的,深交所對其保薦的IPO項目按50%以上的比例抽取實施現場督導,項目撤否率在40%至60%之間和30%至40%之間的,按30%及5%以上比例抽取實施現場督導。
同日,上交所也發布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上市審核規則適用指引第3號——現場督導》文件,對于“一督即撤”的保薦人、獨立財務顧問等主體,后續將視情況實施現場督導。同時,對于督導組進場后撤回的項目,將繼續完成現場督導。
值得提及的是,交易所已加強對撤回材料企業的監管,目前已有企業及保薦機構在撤回IPO材料后領取事后罰單。1月17日,深交所網站連下三則罰單,直指由民生證券保薦的穗晶光電創業板IPO項目。
據披露,穗晶光電向深交所撤回發行上市申請后,證監會對其開展了現場檢查,發現多項違規情形。包括穗晶光電、保薦人民生證券及兩位保代、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及兩位項目簽字注冊會計師均被深交所采取書面警示的自律監管措施。
為了不被處罰,有些公司可謂煞費苦心。2022年,深交所對黃山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芯微電子)進行了現場檢查,結果發現芯微電子刪除了2022年5月以前的ERP信息系統上機日志,且因信息系統未進行備份,現場檢查組無法恢復并查詢相關上機日志記錄。為此,深交所于今年2月對芯微電子下發監管函。
如今,在全面注冊制已經落地的情況下,監管對于IPO項目的督導更加細化,“零容忍”監管態勢不斷加碼。而督導情形的細化,無疑是將“撤單”企業僥幸心理澆滅,讓他們在報項目和撤項目上更加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