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萬里
(資料圖片)
炒股能致富,你信嗎?
兩年前,一位東北大媽刷屏網絡,原因是她在2008年買入長春高新,等待13年后賬戶變成了500多萬。
當投資者開始迷信神話之際,長春高新用實際走勢給大家上了一堂教育課。從2021年5月份開始,長春高新進入熊市,昔日千億白馬股已跌去6成市值。
如果你在大媽賺錢消息出現后跟風買入,持股賬戶將大幅虧損。
長春高新走熊背后,原因一是行業傳聞、謠言使得投資者信心不穩定,二是公司業績增速持續放緩,2023年一季度已經出現營收、凈利潤雙降情形。
雖然長春高新正在開拓新業務,短期內仍難以挑起業績大梁,且公司仍依賴于單一業務。
大媽神話消失,長春高新化身熊股
2021年4月13日,某券商營業部曝出東北大媽2008年買入5萬元長春高新,最后暴賺100倍變成500多萬的事件。
在當時市場環境下,大媽重倉白馬股暴富的消息可謂十分勁爆,給不少投資者打了雞血。
當大家紛紛選擇擁抱長春高新時,殊不知轉折點來了。2021年5月17日,長春高新沖高至521.4元,隨后迎來了一波深度回調。
截至2023年4月18日,長春高新最新收盤價為168.53元,相比高點521.4元,合計跌幅約為67.67%。
大媽炒股的神話故事降溫后,另一個故事出現了。2021年8月份,某網友公開稱自己融資買長春高新爆倉,虧完本金100萬,無奈向老婆坦白。
從喜事到悲劇,僅僅過了幾個月。
在長春高新這一輪下跌潮中,行業傳聞和謠言相互交織,投資者信心一次次受到考驗。
2021年5月21日,網傳多省組團聯盟采購,重組生長激素在其中。當日,該公司放量跌停,全天成交81.5億元。
2021年8月4日,一篇《身高焦慮就打“增高針”?危險!》文章指出,“所謂增高針實際就是注射生長激素,目前存在有被濫用的苗頭”。8月5日,長春高新再次跌停,全天成交74.8億元。
2022年1月19日,“生長激素被納入廣東10省聯盟集采”傳聞出現,長春高新連續三個交易日跌停。
2022年8月18日,因自媒體編造、傳播虛假信息稱生長素被納入浙江省集采,長春高新當日跌停。
2023年3月17日,因傳聞被納入新的集采、海外競品降價等消息,長春高新又跌停。
長春高新頻繁閃崩,儼然成為一只驚弓之鳥。
從表象看,首先是利空消息擾動了投資者的情緒;其次是經過多年上漲后,長春高新積累了較多獲利盤。
從深層次看,長春高新被抱團資金瘋狂投機后,估值曾飆升到90倍以上。由于美聯儲加息、業績增速較難保持高增長,價值投資者心愛的“小甜甜”變成了一只熊股。
長春高新未來能否走出低谷?一方面看其經營數據變化,另一方面關注公司能否尋找到新的增長曲線。
業績增速放緩、營運能力下滑
如果從當前經營數據看,長春高新的表現一般。
近四年,長春高新的業績增速正在放緩。2019年至2022年,該公司歸屬凈利潤從17.75億元提升至41.4億元,凈利潤增速分別為76.36%、71.64%、23.33%、10.18%,連續四年下滑。
2023年一季度,長春高新營收、凈利潤增速雙降。數據顯示,該公司實現營收27.78億元,同比下降6.63%;實現歸屬凈利潤8.57億元,同比下降24.71%。
自2014年第四季度以來,長春高新凈利潤增速均為正增長狀態,這意味著,長春高新近九年罕見出現了業績下滑現象。
券商機構分析稱,“疫情原因擾動經營節奏導致一季度表現欠佳”。數據顯示,一季度,核心子公司金賽藥業營收、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11.14%、25.73%。
此外,長春高新的營運能力在下滑。
2019年至2022年,長春高新的存貨周轉天數從590.8天提升至1071天。同期,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從44.86天提升至57.14天。
一般來說,存貨周轉天數越短越好,如果數值增大,說明企業變現能力差;同時,應收賬款天數也是越短越好,如果數值增大說明企業應收賬款周轉率越低,表明企業應收賬款的收賬速度緩慢。
長春高新的存貨周轉天數和應收周轉天數雙雙走高,一定程度上說明公司在上下游話語權變弱。
新的增長曲線尚待觀察
截至2022年末,長春高新的業績主要由子公司金賽藥業(生長激素)、百克生物(疫苗)、華康藥業(中藥)和高新地產(地產)貢獻,其中金賽藥業是業績支柱。
從業績貢獻度看,2021年,金賽藥業占長春高新總營收、凈利潤比例分別超過76%、98%;2022年,金賽藥業占長春高新總營收、凈利潤比例分別超過80%和102%。
金賽藥業的優勢是,它是國內唯一擁有完整的粉針劑、水針劑、長效水針劑全產品線和產品劑型、規格最為齊全的生長激素廠家。
對長春高新來說,公司的業績高度依賴單一產品,未來面臨的不確定性較大,也就是其核心子公司金賽藥業下的生長激素可能面臨著降價壓力。
目前,長春高新可能陷入兩難境地:
如果跟隨行業降價,業績增速以及毛利率還能否給出漂亮數據存疑。如果不跟隨行業降價,又可能影響產品銷量。
生長激素產品主要應用于院內和院外市場。院內降價,院外市場的價格也會被帶下來。長春高新欲保持銷量,就得牢牢地控制渠道:要么拿下醫院、要么自建醫院或門診。不過,這又可能使得公司的經營成本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長春高新4月17日在電話會議上表示,“過去公司產品較為單一,目前生長激素到了足夠的規模,需要投入更大精力到新業務開發”。
從上述言論既看到了管理層的急迫感,又能發現他們未來的工作重心-開拓新業務。
長春高新已布局醫美、麻醉、胃癌治療、成人內分泌等領域,需要迎接的挑戰包括:長春高新在這些領域是否有優勢?商業化速度如何?與競爭對手相比能占據多少市場份額?
短期內看,生長激素業務仍然是長春高新的核心,該公司新的增長曲線尚待時間檢驗。
腰斬之后的長春高新跌出投資價值了嗎?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