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過半程,回看港股半年度表現:一季度,港股受到地緣風險、通脹加劇、經濟回落等多因素的沖擊,陰霾不斷;但在進入5月后,國內利好政策持續釋放帶動整體氛圍回暖。截至6月24日,恒生指數累計下跌7.17%,恒生科技指數累計下跌14.57%。
值得注意的是,南向資金對港股的增持依舊十分堅定。今年來,南向資金成交凈買入達1905.72億港元,累計凈買入23753.72億港元;其中今年3月錄得最高488億港元的凈買入。
內地投資者為何不斷增持港股?下半年又可以從南向資金上發現什么投資機會呢?今天發仔就帶您探究南向資金背后的奧秘,干貨太多,建議收藏。
(資料圖片)
整體來看,自互聯互通推進以來,港股通已成為內地投資者配置港股最主要的渠道。當前港股通可投資標的共547支,主要分布在房地產、醫療保健、可選消費等行業。
今年以來,南向資金持股和交易占比擴大,對港股的影響力逐漸增強。眼下,港股通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例已從2020年5月的3.8%升至2022年5月的5.5%;港股通成交額占港股總成交額的比例則達到25%以上。
從近6個月南向資金凈買入個股來看,美團-W以446.52億港元凈買額獨占凈買入榜榜首,同時南向資金加倉騰訊控股超260億港元,中國海洋石油、李寧、理想汽車等亦獲青睞。賣出方面主要則集中在銀行股,沽出建設銀行超86億港元,拋售京東集團、微量流出比亞迪。
個股持股占比方面,山東墨龍、保利物業、中州證券分居前三位,持股占比分別為64.6%、64.26%、49.98%;整體來看,港股通對天譽置業、希望教育、洛陽玻璃股份等個股的持股占比顯著上升。
港股震蕩卻不改南向資金流入趨勢,尤其在美股出現大幅調整之下港股表現依舊堅挺,這背后南向資金提供了穩定支撐。南向資金為何不斷增持港股?主要驅動力有三個方面:多元化投資配置、分享“新經濟”紅利和挖掘低估值資產。
與A股相比,港股市場的“低估值”優勢突顯,當下,南向資金超配能源、信息技術、可選消費等行業,對低市盈率、行業龍頭和AH股也有一定偏好;且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多在港股上市,南向資金是內資分享“新經濟”紅利的重要方式。
此外,流動性、相對回報、風險偏好等也將對南向資金產生顯著影響。歷史回溯來看,宏觀流動性寬松時南向資金買入較多,且港股通中機構資金更偏向于在低估值、低風險和高股息率環境下投資,因此在高AH股溢價、低市盈率、低VIX時,資金通常大舉南下。
而5月來,國內宏觀經濟改善,港股整體流動性環境改善,且AH股溢價依舊維持高位140點以上,南向資金因此也維持相對較強的凈流入態勢。
截至6月24日,南向資金連續12個交易日凈買入港股,合計凈買額超315億港元。機構分析稱,南向資金加速抄底港股,或將推動港股市場出現估值修復。此外,國內穩增長政策也在持續發力,兩地市場互聯互通更進一步。
5月27日,兩地證監會聯合發布公告,原則同意兩地交易所將符合條件的交易型開放式基金(以下稱“ETF”)納入互聯互通。其中港股ETF中基本符合納入互聯互通條件的ETF主要有6只,跟蹤的指數包括恒生指數、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恒生科技指數等;截至當日六只基金的規模合計2077.7億元。招商證券表示,ETF 互聯互通的開放進一步增加港A股市場流通的資金,擴大了雙方市場規模,更加有利于市場的長期發展。
6月15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目前正極力爭取容許在港上市中概股納入港股通標的,期望增加誘因吸引中概股回流香港,提升香港金融競爭力。中金研究指出,預計42家公司滿足在未來3至5年回歸港股的條件,年均新發融資或達288億港元;該行表示若未來二次上市公司允許納入港股通,理論上可能給目前阿里、京東、網易等16只二次上市中概股公司帶來約450億港元的潛在資金流入,建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