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港股CXO板塊重挫,藥明生物大跌19.94%,藥明康德跌超16%,康龍化成、凱萊英均跌逾10%。今日醫藥外包股部分走弱,藥明生物續跌超3%,康龍化成 $03759.HK 、藥明康德 $02359.HK 反彈轉漲超4%。
(資料圖)
消息面上,拜登12日簽署新行政命令擴大美國生物制造,或要求在美制藥巨頭減少對國內CRO企業合作依賴。對此外交部回應稱,希望美方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公平競爭的原則,不要人為地阻礙全球的科技交流和貿易往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資本市場也掀起了一股CXO拋售大潮。
2月8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發布了更新的“未經核實名單(俗稱UVL)”,藥明生物無錫以及上海等33家公司在列。
但此后藥明生物 $02269.HK 股價持續走低,并在今年3月中旬,藥明系兩家公司已創下2021年調整以來新低,市值累計蒸發超6000億元。此間,多家CXO龍頭企業紛紛開啟深度回調模式。
7月5日據稱,藥明生物可能接近從“UVL”名單中移除,藥明生物、藥明康德港股均拉升收漲。
時隔兩月之后,藥明生物移出名單事件尚未落定,美國就推出了《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計劃》,再度引發CXO產業鏈公司股價巨震。
市場為何會對美國在生物醫藥的動作恍若“驚弓之鳥”?這次美國的生物制造行政命令對國內CXO企業又有何影響呢?
不少分析指出,市場對美行動的擔憂情緒主要跟國內主要生物醫藥龍頭在海外業務占比較高有關系。其中藥明在美國有將近50%的業務,中國區僅占26%。而其他龍頭CXO,在海外的業務也都有70%左右的占比。
針對本輪事件的股價沖擊,中金公司解讀認為,CXO短期受限海外供應鏈與供需關系限制,短期估值仍受到一定壓制,靜待催化因素。中長期看,板塊的反轉仍需進一步確認明年訂單需求與擴產預期,期待行業及重點公司在Q4有進一步相關新增信息公布。
也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在小分子CDMO方面,由于成本、環保等問題,美國很難在本土進行大規模落地。對于動物實驗、CGT(細胞與基因治療)等其他細分領域幾乎沒有影響,因為這些企業主要定位在國內市場,部分相關企業股價下跌是被行業震蕩波及“誤殺”。
中信證券發研報指,拜登政府所簽署的行政命令在方向上仍是老生常談,旨在促進發展美國本土生物制造業競爭力,對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鏈高度分工的格局影響有限;而國內CXO龍頭公司深度嵌入全球化供應鏈,賦能整體行業。綜上,建議關注生物制藥上游供應鏈自主可控和國產化趨勢,看好國內CXO行業,持續推薦。
交銀國際分析指,醫藥制造重回美國可行性待觀察。從業績表現來看,國內CXO企業在手訂單飛速增長、海外市場份額持續提升,中短期業務進展順利。且中國CXO海外建廠穩步推進,藥明生物已在新加坡、德國、愛爾蘭投資建廠,復星醫藥和藥明康德計劃在新加坡建廠。綜合而言,藥明生物,藥明康德估值性價比高,值得關注。
生物基金公司Loncar Investments創始人布拉德?隆卡表示:“美國的生物制造行政命令并非對國外禁止技術轉讓,而是鼓勵更多的生物技術公司和相關供應鏈在美國生產?!甭】ǚQ,可能通過最新的行政命令受益的企業包括美國CRO廠商查士利華(Charles River)。根據研究機構沙利文去年發布的報告,國外頭部CRO企業有IQVIA$IQV 、查士利華、Syneos$SYNH 、LabCorp和ICO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