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掀開生機盎然的溫室大棚門簾,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大中街道阜北村草莓種植大戶朱正麟顧不上脫掉厚厚的棉衣走了進去。大棚內熱氣升騰,紅紅的草莓晶瑩剔透,甘甜誘人。3月2日一大早,只見40多位外地游客手拿塑料藍,紛紛鉆進了大棚里,摘下紅彤彤的草莓,體驗著農家田園的愜意生活。
“今天一天,將有區內外4批旅游團隊來我大棚內采摘草莓,摘多少就賣給他們多少。”朱正麟說,上周開始,自己15畝共10個大棚的草莓正進入成熟期。今年草莓的長勢是最近幾年里最好的一年,粗略算下來一個大棚的產量約有5000多斤,毛收入將會超過8萬元。“你看,每棵草莓都結有10個以上的果子。”他一邊指著一棵草莓向筆者“炫耀”上乘品質,一邊告訴筆者銷售期基本要維持到今年的5月份。
朱正麟,今年36歲,中國石油大學本科畢業。畢業后一直在上海從事餐飲業。2021年回鄉創業,辦起了草莓生產專業合作社。在村干部的幫助下,他開始在村里流轉土地從事大棚草莓種植,種植面積也因經營得當從一開始的4畝慢慢擴大到目前的15畝種植規模。“我對大棚草莓種植是充滿信心的,今年還打算再流轉20畝土地,擴大草莓的種植面積。”朱正麟說,通過自己不斷學習草莓種植經驗,目前已是遠近聞名的草莓種植專業戶,也讓自己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去年以來,阜北村鼓勵引導群眾根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發展大棚草莓、蔬菜、瓜果種植,提高土地產出和經濟效益。
“說一千,道一萬,農民增收是關鍵。”阜北村黨總支書記陳安芹說,去年以來,村“兩委”琢磨著怎樣帶領群眾致富,怎樣推動村級經濟發展。在種植大戶朱正麟發展大棚草莓種植過程中,阜北村給予了大量支持,協調流轉土地、供水供電、爭取相關政策等等,通過幫助朱正麟發展大棚產業,向土地要效益,爭取帶動更多群眾在家門口種植高收益的經濟作物。
“近年來,我們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在大戶帶動的作用下,不僅增加了群眾的就業渠道,讓農戶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還努力在‘大棚經濟’上做文章,大棚種草莓已成為帶動農民持續增收致富、鄉村全面振興的一把‘金鑰匙’。”陳安芹告訴筆者,現在村里已經有30多戶群眾走上這條致富路,規模正不斷擴大,群眾致富的路越走越寬,日子也過得越來越紅火。(記者 張偉偉 通訊員 盧春桃 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