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
(相關資料圖)
誰能想到?當基金經理再次出現在熱搜上時,竟是因為一則傳言。
據網傳消息,因為場外期權“老鼠倉”,多位基金經理被調查,相關事件可能涉及300多位基金經理。并有網友評論稱,如果此事屬實,將是公募基金史上最大的丑聞。
場外期權為什么可以做“老鼠倉”?涉及到這么多基金經理是否屬實?
在事件水落石出之前,我們不好妄加判斷。
但是,我們可以從期權本身入手,看看基金經理通過期權來“割韭菜”的行為是否可行。
什么是期權?
要解釋場外期權,我們先解釋一下什么叫作期權。
這里先引入一個概念,大多數朋友都聽說過一個詞:期房,就是交一部分定金,一段時間后再補齊尾款,直到房屋建好交房為止。
期房是1954年在香港首創,發明人是愛國富豪霍英東,而期房在香港有個更通俗的名字:樓花。
(圖片:香港維多利亞港灣)
樓花的誕生開辟了一種新的投機方法,俗稱炒樓花。
舉個例子,一個人想炒房。假設房屋500萬,樓花20萬,那么只要花20萬買入樓花,就可以撬動500萬的房產。就算你資金不夠沒尾款沒關系,只要在補尾款前將樓花轉讓,就可以賺取房屋升值的差價。
我們可以算一下其中的收益和風險:
只用20萬的本金就撬動了500萬的房產,假設交尾款時房子漲到600萬,這時將樓花轉讓,那么投資的收益率可以高達400%,相比樓價本身的漲幅20%,杠桿可以達到20倍。(杠桿=400%/20%)
如果交尾款的時候,房子崩盤了,跌到300萬怎么辦呢?
大不了定金不要了,最大損失只有20萬。
聰明的朋友應該看出來了,這里面的風險和收益是特別不對稱的,而樓花的這種特性和期權是一模一樣的,你只要付出一筆權利金購買這個權力,就能獲得一段時間內損失有限,收益無限的安全高杠桿。
就像下面這張圖,下跌最多虧2塊,上漲的收益在理論上可是無限的。漲跌的損失完全不對稱。
當然,樓花(期權)這么好,開發商也不會讓你白白占這個便宜,所以開發商會嚴格限定交尾款時間,并把定金相應提高。這樣即使最后有人毀約,開發商也可以笑納定金,也不虧本。
期權其實就是股票或者股票指數的“樓花”。
再打個比方,假設上證指數有期權,你認為上證指數在未來3個月內會漲到5000點,就可以通過買入一個5000點的看漲期權,實現小虧損大杠桿的“押注”。
如果你認為未來會跌到2000點到呢?簡單,你還可以買一張看跌期權,到期之后如果跌到位了,你就能賺股票指數下跌的錢,跌多少你就賺多少。反之,則虧掉全部權利金,損失同樣可控。
綜上,期權的一個核心特性就是:虧損有限,杠桿無限。一旦期權兌現,杠桿經常能超過幾十甚至幾百倍,比彩票刺激多了,很多媒體把期權說成10倍杠桿,這是錯的離譜,把期權當成期貨了。
比如,下面這張圖,2019年2月25日,上證50ETF的虛值期權最高暴漲超192倍,相比上證50ETF當天6.5%的漲幅,有效杠桿達到了驚人的2964倍。
(圖:上漲超過192倍的50ETF期權)
杠桿Plus:場外期權
講完了期權的杠桿效應,我們再講講這次引起廣泛關注的場外期權。
場內場外說的是交易的場所,我們國內的場內期權主要是圍繞股票指數設立的,比如剛剛提到的上證50ETF期權,這種由交易所統一制定規則,所有交易者都用一種規則交易的就是場內期權。
場外期權就靈活了,不需要通過交易所,你愿意買,我愿意賣,理論上我們就能達成一個期權合約,隱蔽性極強。在場外,我們可以創造任何形式的期權,就像“對賭”一樣,時間到了按照規則賠付即可。
這就突破了場內期權只能交易指數的限制,因為指數不好操縱,個股卻不一定。同時,場外期權還能在定制的過程中把買入價進一步壓低。
舉個例子,我們有8成把握“理財老娘舅有限公司”的股票能在3天內漲到50塊往上,80塊以下。
那么,我們可以定制個到期日在50元以上,80元以下,3天就到期的場外期權,這樣比直接買50以上的期權還要便宜。只要簽合同的對手方樂意,你可以專門定制成本更低,一旦成功杠桿極高的期權。
換句話說,場外期權就是可以憑借自己的觀點,突破交易品種限制,用最少的錢達到最大的杠桿,杠上加杠,杠上開花。
這么厲害的東西,當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因為監管也懂得場外期權這個東西太復雜,風險太大。
因此,國內的場外期權“不坑窮人”,一般只有管理規模超過5億的金融機構或者凈資產5000萬以上的企業才有入門資格。如果要做場外期權的基金產品,那么單只產品的整體規模也要在5000萬以上,這意味著金額足夠大,賠得起,監管起來也足夠方便。
綜上,能夠做場外期權的人,資金實力雄厚是基礎,但你資金量大了,也很容易被監管到,萬一出了事,所有做過的事情都會有痕跡,很難逃脫掉。
揭秘:用場外期權“坐莊”,如何實現?
重頭戲來了。
接下來給大家拆解下,如何在繞過監管的情況下(短時間),通過場外期權獲利。(免費聲明:以下所有的講解全是基于理論分析,如有錯漏,以現實情況為準)
根據上文總結的場外期權特性,不法者可以用場外期權可以做到兩件事:
第一,將交易完全與股票隔絕開,撇清干系,場內做多,場外做空,變相減持套現。
第二,利用期權特性,推升股價軋空式上漲。
我們再用一個例子來幫助大家理解。
比如,作為大忽悠公司的基金經理,我想要通過場外期權拉升“大聰明有限公司”的股票,同時再高位減持,把“割韭菜”的錢裝到自己口袋。
演進流程如下:
1.大忽悠公司的基金經理,以第三方私募基金的名義,向場外期權的交易商“冤大頭證券公司”提前買入“大聰明有限公司”看漲場外期權。
2.動用“大忽悠公司”數十億資金,集中買入“大聰明公司”股票,場內股票開始大幅上漲。
3.場外期權交易商“冤大頭證券有限公司”因為是期權賣方,需要買入股票做對沖,這時候反而加速了股票的上漲。
4.股票上漲吸引更多資金買入,“冤大頭證券有限公司”繼續被迫買入“大聰明公司”股票,直到完全對沖。
5.“大忽悠基金經理”賣出場外期權套現,賺了大筆錢走人,“冤大頭證券公司”平倉,從場內賣出大量股票,股價下跌。
最終結果:基金經理“老鼠倉”盆滿缽滿,賣場外期權的券商小虧,跟風買入“大聰明公司”的股民大虧。
但從表面來看,這只是因為基金經理買入后沒有及時止盈,單只股票虧損了而已,對整體凈值影響不大,而有關場外期權的所有操作,都是看上去合情合理合規的。
到這里,大家應該了解到從理論角度,場外期權可以實現影響場內股價,并且變相為基金經理輸送利益的功能。
不幸的是,這些都是理論的假設,在實務操作中,以上全錯。
真相:以上全錯
我為什么要說以上全錯?
因為,想要實現理論上的步驟,我們需要確保以下三件事的每一件都能合理化,從概率來講,可能性不大,而且就算實現了,利潤也豐厚不到哪去,不值得去鋌而走險。
第一,基金經理需要找到一個管理規模在5億以上,恰好有5000萬單只產品的第三方基金,能做到這個規模,還要冒險代做場外期權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容易被市值操縱的股票和指數,不一定在券商的合規名單里面,券商也不愿意接這種風險大,難以對沖的場外期權,賠本的買賣愿意做的人太少了。
第三,成名的基金經理,本身自帶股權激勵和光環,實在不行還可以去私募,完全犯不著為了不法收入鋌而走險。
從以上這些角度來看,就算真的有基金經理利用場外期權“老鼠倉”,涉及的范圍和體量也一定不會太大,畢竟少數的“害群之馬”過去存在,以后也會存在,但大面積的“塌房”在公募行業內十分罕見。
這次的傳言能引起這么大的關注,和這兩年基金行情不好有很大關系,本來大家心理都憋著氣,又聽說有基金經理借機漁利,情緒爆炸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作為基民,我們大可放心。畢竟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監管可不是吃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