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提到“投資的黃金賽道”“閉著眼都可以入”的行業,醫藥行業幾乎不會缺席。作為“能穿越牛熊的常青樹”,醫藥行業一直是 “牛股集中營”。在過去十年,醫藥行業誕生了16只十倍股。
回看歷史,幾次醫藥倉位創新低時,后續都會迎來一波大反彈甚至創新高。在2018年,醫藥板塊受藥品集采影響進行調整,但在隨后的2019-2020年,醫藥迎來了持續性反彈。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2.08.16)
(資料圖)
然而風口快速切換,進入2022年,醫藥股已經低迷一年多。無論是醫藥生物指數還是細分醫藥,都開始跑輸滬深300等主要指數。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2.08.16)
最近,市場有股“暗流”開始悄然涌動:醫藥ETF開始回暖,多只醫藥ETF份額在快速增長。據Wind統計顯示,截至8月12日,剔除今年新成立的基金,36只存量醫藥主題ETF份額相較去年年底猛增250多億份,且多只產品規模近期紛紛創下歷史新高。
站在這個時點,面對已經進入估值底部的醫藥,我們該如何操作?醫藥,還是那個“長坡厚雪”的賽道嗎?它還值得投資嗎?要是想投資醫藥,投資什么更好?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
醫藥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海通證券認為,城鎮化、老齡化、疾病譜變化使得醫藥行業成為永遠的朝陽行業。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45+的人口都變成了持續增加,特別是50-54歲和65-69歲人群,分別增加了4240萬人和3290萬人。這意味著,未來中國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境況都將極為嚴峻。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步入老齡化社會,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不言而喻。在不可逆的時代背景下,醫藥賽道的上限極高。
從支付端看,一方面是社會保障日益健全,另一方面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都為醫藥支付能力提供了強支撐。
我國從90年代末先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三大基本醫療保險制度,2016年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兩項制度整合。總之,目前我國已經建成覆蓋全國的基本醫保制度,實現“全民醫保”。
同時,2019年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根據國際經驗,隨著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對醫療服務的需求會相應增加,且更加愿意為醫療服務付費。
再對照海外,單單看2019年,美國人均醫療費支出高達10855.5美元,而中國只有894.4美元。醫療支出占GDP總量比例中,美國占16.68%,中國僅占5.35%。就連藥品銷售總額,美國市場藥品總額也是中國的 1.46 倍。
對比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市場,中國醫藥市場依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細分醫藥指數:
聚焦三大核心醫藥賽道
細分醫藥指數(000814)發布于2012年4月11日,以2004年12月31日為基日,基點為1000點。該指數從制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等細分產業中挑選規模較大、流動性較好的公司股票組成樣本股。
根據賽道劃分,細分醫藥指數覆蓋CXO、創新藥、中藥、疫苗等高景氣醫藥賽道。權重股包括藥明康德、恒瑞醫藥、片仔癀、智飛生物、沃森生物等各醫藥細分領域龍頭,符合醫藥創新和消費升級的大方向。
圖:細分醫藥指數行業權重
表:細分醫藥指數前十大權重股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2/8/16)
在我看來,細分醫藥指數有以下特點與優點:
1. 具有較高的創新發展前景
在醫藥生物6個申萬二級行業中,醫療器械、生物制品、化學制藥行業的研發投入明顯高于其余3個子行業,是具有較高創新發展前景的板塊。
若統計細分醫藥指數與醫藥行業指數在3個高研發投入行業中的權重占比可發現,細分醫藥指數在醫療器械、生物制品、化學制藥板塊的權重合計70.2%,高于市場主流醫藥行業指數。
2.長期表現突出,超額收益較顯著
細分醫藥指數自基日以來,截至8月16日,該指數累計上漲913.52%,同期滬深300指數上漲316.12%,年化收益率也高于滬深300。
(數據來源:Wind,時間截至2022年8月16日)
3. 標的指數股息率高,盈利能力好
市場醫藥相關指數紛繁復雜,有ETF跟蹤的醫藥指數超過15只。將生物醫藥、300醫藥、CS創新藥和CS生醫和細分醫藥指數做對比。
從股息率看,中證細分醫藥指數的標的在多數時間內都高于其他指數,顯示其公司盈利能力較強。
(數據來源:Wind,時間截至2022年8月16日)
同時,根據上市公司2021年報披露數據整理,細分醫藥指數利潤增速較高,全年板塊歸母凈利潤超過900億元,指數內公司業績向好。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2年8月16日)
由于指數從制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等細分產業中挑選規模較大、流動性較好的公司股票組成樣本股,指數呈現出強者恒強的成長姿態,整體更容易交出靚麗業績表現。
當前,醫藥或已迎來“三重底”
醫藥這個昔日被市場爭相追捧的黃金賽道,自2021年7月以來,踏上漫漫“熊路”。
本輪醫藥回撤已與歷史四輪大調整相當。2005年以來醫藥行業經歷過4輪大的調整,分別在2008年、2011-2012年、2015-2016年,以及2018年,調整幅度均在40%-60%區間,而截止今年8月5日,此次醫藥指數自2021年以來的最大回撤也超過了40%。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區間:2005/1/1~2022/8/5,不作投資推薦)
目前,醫藥的整體估值、機構持倉情況均顯示醫藥底部特征明顯。
? 估值底部
目前醫藥生物指數估值在28.19倍PE,處于行業近十年來相對低位區域,已經比較接近于本輪牛市啟動前(2019年1月4日 24.14倍)的水平。
(數據來源:Wind,截至2022.08.16)
? 基金持倉底部
根據前不久披露的公募基金二季報,截止2022年6月末:全部公募基金醫藥倉位降至2017年以來低位;如果剔除醫藥主題基金,非醫藥公募基金倉位更是降至2009年以來的歷史低位。
公募持倉新低,一旦醫藥行情企穩,公募考慮增配醫藥,其增長空間將會很大。
2007~2022年度全部公募基金及非醫藥公募基金醫藥股持倉比↓
(資料來源:華安證券研究所)
? 市場情緒底部
經過一年多的持續下跌,醫藥板塊的交易熱度也大幅下降。就8月1日,醫藥板塊成交額僅497億元,創下了2021年以來的新低。
(數據來源:Wind)
同樣是在8月1日,申萬醫藥指數的換手率僅1.21%,也創下了2022年年內的新低。
(數據來源:Wind)
醫藥在經歷所謂的“三重底”之后,我們也看到部分細分賽道望迎來復蘇,醫藥股也重返券商重點推薦行列。
但面對琳瑯滿目的細分領域和個股,投資者不知從何擊球?大家不妨關注一下華安基金的華安中證細分醫藥ETF(場內簡稱醫藥50,代碼為512120),場外基金可關注華安中證細分醫藥ETF聯接(A/C 000373/000376)。
為了更好滿足普通人的健康需求,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技術不斷升級,我國醫藥行業整體運營模式慢慢從以“代工為主”升級到創新、科技、自主研發為主。在醫藥產業鏈升級的過程中,或將誕生歷史級的投資機遇,大家可以對醫藥再多點信心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