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馬春輝
根據深圳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現狀,未來生物醫藥產業怎么發展?是要在市場引導的基礎上,政府支持生物醫藥企業做強做大。
生物醫藥產業是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高度融合的一個產業。深圳在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方面最大的優勢就是資金的優勢,因為深圳市已經是我國及東南亞地區的一個重要的資本市場,深圳市政府也成立了各種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支持產業發展,特別是支持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作為深圳市戰略新興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勢頭比較好,但產業規模比較小,與深圳市經濟總量不成比例。2021年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合計12146.37億元,比上年增長6.7%,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9.6%。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增加值589.60億元,僅占戰略新興產業比重的4.85%,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的1.9%,而且增長速度比較慢,2021年僅增長7.6%。深圳市生物醫藥企業主導產品不突出,龍頭企業對產業的帶動作用不明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著名產品和核心技術不多。邁瑞公司是深圳市高端醫療器械設備領域的知名企業,這個公司一年的營業額也只有250多億,兩百多億的營業收入中,國外市場只占40%多,國內市場占了50%多。作為一個上市公司,邁瑞公司市值才3000多億人民幣。這樣的規模,在國際上只能算是著名的大型醫療器械設備供應商,談不上是國際知名的大企業。華大基因公司也是一個典型的生物醫藥高科技上市公司。華大基因公司名聲很大,其實它的產值并不是很大,2021年總收入才67億人民幣。海王生物是一個典型的生物醫藥上市企業。2021年銷售收入400多億,公司產品價值才6億多,其他都是外購產品。
生物醫藥產業在技術方面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非常緩慢。不論是醫藥產品還是醫療器械產品,創新的周期都比較長,很難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如果說有產業集群的話,只能是生物醫藥大企業的聚集。
根據深圳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現狀,未來生物醫藥產業怎么發展?一是要在市場引導的基礎上,政府支持生物醫藥企業做強做大。深圳市初步形成了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聚集效應,但普遍存在創新能力不強的短板。因此,需要政府支持企業進行產品創新、技術創新,開拓國際市場,走國際化發展路徑,促進生物醫藥企業做強做大。二是政府在引進外資方面,可以引進一批大型生物制藥跨國公司,借用外部的力量支持深圳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和集聚。新加坡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經驗值得借鑒。新加坡的生物醫藥業的產值,在過去 20 年增加了兩倍,貢獻新加坡制造業 GDP 的18%。在 2021 年,生物醫藥制造總體增長了 11.1%。從0做到百億美元級的市場體量,新加坡如何做到?新加坡生物醫藥產業成功的經驗就是采用“聚焦工廠”創新發展模式。生產和運營專家Wickham Skinner在1974年發表的一篇HBR文章中使用了“聚焦工廠”一詞,定義為 “聚焦工廠”創新模式 = 明確的戰略意圖+基礎設施+高密度的人才。截至2020年,已有包括葛蘭素史克、默沙東、艾伯維、諾華、輝瑞、羅氏、賽諾菲、安進等在內的11家世界頂級的制藥和生物技術公司在新加坡投資建設了超過25個大規模創新研究基地,研究方向包括臨床科學、基因組學、生物工程、細胞生物學、醫藥生物學、生物成像及免疫學等前沿領域。大量跨國公司的引入,直接帶動了新加坡生物醫藥產業聚集效應。三是政府應該為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生物醫藥產業的技術研發投資大、風險大、周期長,產業化比較緩慢,企業投資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時間不長,技術落后,完全靠企業的力量難以占領產業技術制高點。在這種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就需要政府進行研發投入。深圳市可以設立政府生物醫藥產業研發基金,可以引進數十家生物醫藥研發機構,支持科研機構從事重大生物醫藥的研發,形成生物醫藥研發的長期機制。政府支持的研發機構研發的成果歸政府所有,由政府轉讓,或者作為政府股份參與產業化過程。這也是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選擇。
(作者系深圳大學副教授)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8月下旬刊